6月26日上午,安徽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方成,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孙东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潘峰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人: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方成(许梦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人: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孙东根(许梦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 潘峰(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方成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自然资源部批复我省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我省围绕“一降两挂三提升”(降低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农村建设用地减少规模与农村人口减少数量挂钩,实现工业用地强度和效益提升、耕地保护面积和质量提升、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质量和效率提升)改革目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省耕地面积超过8340万亩,较上年增加约20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上年下降5.5%;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率、工业固投强度、工业亩均税收同比分别提升4.6%、5.4%、6.0%。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健全完善“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激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三生”空间布局。聚焦项目用地“一件事”,健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建立省辖市-县(区)-开发区分级分类考核、评价制度。

二是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导向,创建土地效益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生态和管理等4个维度设置8项指标,创建土地效益评价体系,作为评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核算的主要依据。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精准配置给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好项目。

三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程包保服务,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以重大建设项目不占、少占耕地为切入点,探索建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全程包保服务机制,把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在规划设计、选址选线、土地供应、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项目全生命周期,采取多部门会商、多方案比选、多效益权衡,从源头上破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占用耕地比重高的难题。

四是强化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新体系。推行项目用地预审选址综合论证,实施“用地清单制”、“标准地”供应和“双合同”监管,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分类保障,让亩均效益高的项目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优的土地要素保障。严格用地标准管控和节地评价及应用。创立“一码关联、一码管地”“健康体检+土地管家”等管理新模式,初步实现产业项目全程节约集约用地。

五是加强“园区—单元—项目”一体化管理,打造产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合理布局“三生”空间,促进园区空间节约高效。优化单元配置,强化规划条件管控,健全产业准入标准,加强土地立体空间利用,提高单元用地效益。强化项目集约用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健全工业用地多元化供应和分割转让,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工具,激励市场主体提高开发率和容积率,打造产业园区多尺度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六是构建多方协同的共同责任机制,营造节约集约用地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新体制。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小结、年度考核机制。建立“1+16+14”省、市、县(示范县)协作联动制度。加强府院、府检联动和行政司法、行政刑事衔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市场主体、行业商协会、媒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答记者问

安徽日报记者

请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在存量土地盘活方面有什么探索创新?

方成

近年来,我省树牢“凡用地、先挖潜”的理念,持续深化“增存挂钩”机制,坚持从存量中找增量空间,深入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2023年,全省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6.56万亩、闲置土地8.42万亩,处置率分别高于自然资源部下达年度任务9.5和40个百分点。围绕存量土地盘活利用,不断创新手法、步法、打法,形成了一批改革举措。

一是实施产业项目“双合同”监管,从源头上避免产生新增闲置和低效用地。印发《工业项目用地产出监管合同》,实施产业项目监管合同与土地出让合同“双合同”监管,对工业项目用地合同履约情况进行监管,监督受让人对合同约定的开工竣工时间、建设规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保护等事项落实情况,有效减少因企业原因造成的新增闲置和低效用地,提高亩均投入产出效率。

二是推广工业低效用地“健康体检+土地管家”模式,从过程中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政府部门依据工作职责,对企业造成的闲置和低效用地监测监管,建立“健康体检”机制。引入律师、会计师、城乡规划师等专业力量建立“土地管家”机制。依据“健康体检”报告,分析原因,为企业高效经营提供解决方案。合肥市高新区首创“健康体检+土地管家”制度,强化监管服务,组建联合体服务团队,为存量用地全域治理工作提供服务。2023年,合肥高新区以占全市约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2%的GDP和超20%的税收,规上企业利润占全市的42%。

三是创新涉法涉诉闲置土地处置机制,从后端破解处置难题。研究制定推进涉法涉诉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利用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可推广复制的涉法涉诉土地盘活机制。芜湖市强化“府院联动”,形成处置合力,先后启动辽宁忠旺 5 宗、4307 亩闲置土地的调查、认定、收回等程序。目前,已收回的闲置土地中挂牌成交 1966 亩。既处理了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成功破解法院查封闲置土地处置难题,又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四是完善低效用地再开发支持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定促进工业低效用地盘活利用若干措施,提出工业低效用地强化源头管控、完善周期管理、鼓励收购收回、引导复合利用等10项措施。拓展“增存挂钩”内容,将工业低效用地再开发与核算计划指标挂钩,明确按照各地当年工业低效用地实际盘活量的30%核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综合改革试点中,如何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牵引,发挥工业项目效益评价作用,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潘峰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出台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意见,构建省级统筹指导、市级整体推动、县(市、区)主导落实的工作格局。以县(市、区)为单位,以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为主要指标,将工业企业评为A(优先发展)、B(鼓励提升)、C(规范转型)、D(调控帮扶)四档,分类实施正向激励、反向倒逼。通过改革的全面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制造业提质增效,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分别为20.8万元、405.8万元。

一是促进存量企业的增量项目集约用地。出台落实亩均效益评价企业用地差别化政策,对工业项目用地进行分档管理、分类服务,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倾斜集聚。让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对A、B、C档企业的新增项目用地予以优先保障。

二是提升新增产业项目土地使用效率。以深化“标准地”改革为契机,充分运用亩均效益评价结果,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在项目招引过程中合理设定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准入标准。2023年,全省开发区“标准地”项目的亩均税收约为开发区亩均税收的1.5倍,12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标准地”出让面积占产业用地出让的96%,其中102家开发区实现100%。

三是改造提升盘活低效用地。对低效企业和停产亏损、濒临倒闭的D档企业,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改造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同时,我省在全国首创“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模式,对低效企业和D档企业的集中处置给予亩均项目贷,加快土地清理盘活,2023年共发放亩均项目贷137笔582.2亿元。

自2021年“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实施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改革牵引作用,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做优土地这个“分母”,做强效益这个“分子”,有力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省“亩均论英雄”改革经验做法获《2024年全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实施方案》推广。改革管理创新成果获中国管理科学奖促进奖,全国首届“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交流会在安徽召开。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我省在抓交通项目扩投资中,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了耕地保护与交通项目建设协同发展,请问安徽交通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有哪些举措?

孙东根

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推深做实项目全生命周期节约集约用地,有效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能级。“十四五”以来,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连续跨越增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在抓项目扩投资过程中,我们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链路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是规划阶段“行业融合”,统筹布局集约用地。将交通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把“一张图”作为行业融合的重要抓手,为工程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打好基础。统筹公路、铁路等通道资源,降低对土地的分割,减少总体用地规模。加强工程建设协同性,实现资源有效循环、节约用地。

二是设计阶段“专业融合”,精细设计减少占地。在保证功能前提下,压缩路基断面宽度,将征地宽度降至最小,贯彻低路堤设计理念,减少永久占地。为互通立交“瘦身”,合理选择互通立交形式,使整个互通布局紧凑,可有效减少占地。综合设计取弃土,通过挖方岗地取土、路侧凹地弃土的方式,不仅少占地,还增加了耕地面积。

三是建设阶段“创新融合”,新质生产科学节地。我省首创的桩板结构,在皖北穿越连片耕地、取土困难路段具有较大优势,现已在多个省份推广应用。研究矿渣、工业废料、建筑垃圾等材料填筑路基技术,既减少取弃土占地,也减少废料自身占地和对环境的污染。

四是运营阶段“成果融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交通+旅游、交通+产业发展、交通+新能源,盘活交通资产,集约利用交通土地资源。优选扩容改建方案,运营期间做好沿线新增涉路交叉工程的审核管理,为项目未来改扩建选择两侧拼宽方案预留有利条件,减少扩建新增用地。

责编| 袁丹丹编辑| 王玲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