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正是姜萍近期表现的完美诠释。在全球数学竞赛初赛中,她以黑马之姿闯入前12名。

“17岁”“唯一前20名的女孩”让众人眼前一亮,谁说女孩数学不如男?这不是活生生的例子嘛!

可鼠标下滑,“中专”、“开卷”让很多人不淡定、坐立不安。有人说,开卷考试降低考试难度,换谁都能取得好成绩。

当有人指出:开卷考试,每一题的答案,你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又有人说,可以求助网络,身边的人。

可是,这个女孩,来自小县城,身边资源有限。不像清北高手,有专业团队请教指导。

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实际上是,有人看到不如自己的人,突然比自己强,就去妒嫉,甚至联手“大咖”发声,试图“实锤”她“作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人的行为真是荒谬至极,骨子里慕强又妒强。

崇拜那些遥不可及的人,却妒忌近在咫尺的成功者。

丛林竞技,看到只狸花猫,恨不得立刻扑上去咬一口。当猫起身变石虎,就化身土行孙遁地跑路。

表面上是妒忌,更多是他们不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强。

姜萍没资源,自学英文教材,唯一可以辅导的老师还排在125名。再看自己,这是妥妥的打脸呐。

能不服气吗?当然不服。不服就出来“实锤”。

不曾想,锤子举得太高,没打到对方,却砸到自己的脚。

看到这里,我想说:承认一个人比自己优秀,就有那么难吗?各种打假质疑,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技不如人。

既然技不如人,就应放低姿态,虚心请教,学习。

正如古人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开史书,这种事也不是个例。最有名的应该是乾隆评价邓绥:

无毁无誉,妇人之道。躬自减撤,以救灾厄,岂女后之事耶?且前称太后以邓康数谏宗门满盛,大怒免官,此又称太后诏康等以贵戚食禄、面墙弗学为戒,记载自相矛盾,至此何以传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乾隆提出几个质疑:

1.后宫不得干政,妇人应当保持低调,恪守本分。

2.亲自减少自己的开支,用以救助灾难。这是一个太后应该做的事吗?

3.一说邓康宗族权势过盛,贬免他;又一说邓康等人享受俸禄却不学习为戒。自相矛盾。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应该从邓绥经历讲起,再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邓绥,东汉开国重臣邓禹的孙女,姿颜姝丽,绝异于众,自幼爱好就与其他女孩不同,志向是读书而不是居家之事。

十二岁时便通读《诗经》《论语》,不懂就虚心向哥哥父亲请教。她母亲责备她:尔何不习女工,而务学书乎?岂有女为博士者乎?

于是,邓绥白天学习女工,缝纫衣物;晚上悄悄点蜡烛读书。为此,宗族里笑称她“诸生”。

父亲邓训见状,却给予她极大的支持,认为家中男儿皆不及她,常与她商议家国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95年,丁父忧三年后,年15岁的邓绥入宫。在宫中,她跟随班昭学习天文、地理、算数等领域。

一年后,邓绥被汉和帝册封为贵人,后宫争斗从未停歇,邓绥始终小心谨慎,有规有矩,克己体下,深受众人喜爱尊敬。

公元102年,汉和帝废黜小阴皇后,欲立邓绥为后。她再三推辞,最终不得已而即位。

此后,在汉和帝许可下,邓绥开始参与朝政。

四年后,汉和帝去世后,长子刘胜患有厥疾,不能为君。立出生仅一百多天的刘隆为帝。邓绥以“女君”之名,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亲政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06年,邓绥林朝听政第一年,四颗陨石坠地,东汉全国大范围的暴雨、狂风、洪水、冰雹、地震、蝗灾等自然灾害。

面对自然灾害,今天我们仍束手无策。而那时,人们认为频发天灾,是阴气过盛,所以上天才降灾惩罚。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以来,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一个时期。《汉书》记载,

皇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入侵,盗贼内起

正所谓是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年灾害,百姓多饥馑,邓绥每听到这种消息,就通宵不能入睡,亲自减少生活供给,甚至一天只吃一餐饭。

她南粮北调,连续十多年打开粮仓赈济饥民。还派人安置难民,免除受灾严重地区的租税。将公田悉数赐予贫民耕种。让流民都得到安养休息。

这是开创先河,在此之前田地是归帝王,侯爵。普通老百姓想拥有土地很难。

同时,组织移民。江南地区,物产丰饶,地广人稀。北方灾民大量涌入江南,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更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也是从这时,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公元109年,东汉爆发大饥荒,南匈奴单于趁联合乌桓、鲜卑等部落趁机发兵入侵东汉。同时,南边海盗也在沿海地区搞破坏。

已29岁的邓绥临危不乱,先后派出将领讨伐,破除敌军。讨伐海盗,连战皆捷。

同时,诏令北方各地兴修水利,通利水运,灌溉农田。开通水运,使米价、盐价下降数十倍。

为鼓励人民劳作,劳动模范赐予民爵。在此之前,普通百姓只能通过军功获取爵位。

在邓绥统治下,以武都郡为例,三年内户籍增长三万,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全郡安宁。

在邓绥之前,太后临朝都会放纵外戚,弄权专势。其中吕雉就是典型,她不仅不放过刘邦的儿子和妃嫔。还违背刘邦“非刘姓不为王”的誓约,大封诸吕,专横跋扈。

相比吕后,邓绥更人性,更有远见。不仅厚待汉和帝的妃嫔,赏赐不断。还赦免小阴皇后宗族。

同时,她对邓家宗族严加管束,一旦发现有人犯错,绝不姑息,严惩不贷。就拿她侄子邓凤贪污一事来说,哥哥邓骘为了以示惩戒,甚至将妻子和儿子的头发剃光,以此向天下谢罪。这在封建社会中,是极其罕见的举动。

历朝历代,外戚不是王就是侯,而哥哥邓骘最高官至虎贲将军。

这可以回答乾隆的三个疑惑。若有人挑担,邓绥也不会上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像盛明兰样管家,已经很不容易。而治理一个国家,更是难上加难,但邓绥却把这些做得极致。

平望侯刘毅认为邓绥有“大圣”风范:

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室。弘德洋溢,充塞宇宙。巍巍之业,可闻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

邓绥在位期间,内遭家难、外遇灾害,但她都一一摆平。

然而,若仅仅以这些来评价邓绥,未免过于狭隘。她的牛逼远不止于此。她还干了几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大事。

读到这里,我不禁怀疑她是穿越而来,不然思想怎么这般超前?

邓绥自己带头节俭,减少每日用度,稻谷粱米不得挑挑拣拣,早晚一肉饭就行。郡国所进贡物品减半。

当时人们祭祀成风,她却削减皇家祭祀大典,供奉宗庙的食物要顺应时节,不得违背农时。

邓绥认为“鬼神难征,淫祀无福”,求天不如求己。为引导人们相信科学,摒弃迷信,邓绥广建郡国学校。并积极鼓励年轻人入学就读,无论男女、贫富贵贱,只要想读书就有接受教育机会。

她开创先河,让男女同校,这大胆之举,史无前例。被视为男女平等教育的萌芽。这一举措,是女子从传统家庭教育迈向学校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绥不仅为女子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还推动社会平等。解放宫女、全国各地官府奴婢,让她们拥有决定去留的权利。赦免他们奴籍身份,恢复成平民。这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而大多数人熟知女帝武则天鼓励平民参政,实际上她是效仿邓绥。邓绥广开言路,任用女性为官,接纳天下贤士,包括有道术士。对于有才能的人派公车接送,科技奇才张衡就是这时候被选拔的。

在工作学习中,邓绥发现文字谬误,便广选儒者五十余人,审核校对市面存书,最终形成东汉标准读本——兰台漆书。

校对期间,她鼓励文圣许慎深加研究,完善典籍,筑成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催生偏旁部首,让普通人识字更容易。

后来,乾隆也主导编撰一本书《四库全书》,他重视文治,禁锢思想,他把全国源源不断送来的图书给焚了。很多大家经多代保留的珍贵资料,就此无迹可寻。

此外,邓绥在做皇后时,就开始支持蔡伦的造纸工作,要钱给钱,要力出力,还提供大量素材给蔡伦参考,为鼓励造纸技术的发展,她下令“万国贡献禁止进贡金银珠宝,只需进献纸墨(绢素古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有邓绥支持,蔡伦才成功改进造纸术,发明更加轻便、易于书写的纸张,为文化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熟读天文地理,面对自然灾害频发,让这位年轻的太后深感科技的力量对减轻灾害的重要性。

因此,她鼓励科学家张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浑天仪,用来演示天象运行轨迹;还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测量地震方向的地动仪,以及候风仪、指南车等先进仪器,修写《天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发明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气象和地理信息,还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邓绥还下令制造并改进中尚方弩机。让这种弩机设计合理、实用性强,方便行军携带,并且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单独更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弩机的使用效率和维修便利性,还使得军队在远攻时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值得一提的是,邓绥还主导研发了很多黑科技,例如,独木飞雕。没有电池,单靠齿轮转动,这种飞雕就能飞行数里之遥。这妥妥是无人驾驶飞机。

虽不及现代无人驾驶,但在当时,遥遥领先世界各国。

有科技托底,东汉实力大大提升,征服北虏、剿灭海盗、平定西羌、羁縻西域、拒绝和亲。尤其是克定南蛮,使东汉开拓疆界1840里。高句丽也献上宝物,表示臣服。

综上所述,邓绥作为统治者,她的卓越成绩,远超众多男性统治者。

她硬是将天崩开局,打成岁还丰穰。苏辙写诗赞誉她:和熹盛东汉。

邓绥被称为“皇后之冠”,她成为历代皇后的典范,都以她为榜样。

然而,真正能够学到她智慧精髓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只是浮于表面,追求权力的虚妄快感。

现在,我们再次回答乾隆提出的三个疑问,自己无法做成某事,就轻易怀疑别人也做不到。

然而,事实远超乎我们的想象。邓绥的成就正是一个有力例证。

就像最近爆火的姜萍,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她的成就已经摆在了那里,她的努力和才华不容置疑。

资料来源:《后汉书·卷十·皇后纪第十》《资治通鉴•汉纪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