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秋风萧瑟,长安城皇宫的紫宸殿上,唐太宗独自伫立,目光穿越那层层叠叠的宫墙,仿佛能触及到逝去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心中,回荡着刚刚创作的《秋日即目》的旋律,每一个字句都如同冰冷的箭矢,刺痛着他那已经苍老的心。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表达着对九个月前突然离世的长子——年仅26岁的原太子李承乾的深深思念与无尽哀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一代雄主,他的英名早已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18岁起兵,风华正茂;27岁登基称帝,开创贞观之治。他上马能击狂胡,尽显英勇之姿;下马则草军书,尽显文豪之气。

他的一生,既是英勇的战士,又是睿智的君主,文武双全,无人能及。而且李世民胆大心细,一生当中发动数次宫廷政变,屡屡得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面临接班人的重大抉择时,李世民却犯了与汉武帝相似的错误。汉武帝的巫蛊之祸,让两个儿子命运巨变,太子刘据自杀,倾国倾城的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成为汉废帝。同样,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的阴影,也让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两个儿子彻底万劫不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子李承乾,曾是李世民精心培养的理想接班人。然而,随着次子魏王李泰的野心日益显露,企图谋取太子之位,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内心饱受煎熬。他时常在梦中回到玄武门之变,父亲的果断和亲大伯李建成太子全家的血泊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承乾既渴望权力带来的荣耀,又害怕重蹈覆辙,陷入权力的深渊。每当他望向父亲那深邃的眼神,他都能感受到父亲对他的期望与担忧。这种内心的挣扎让他倍感煎熬,性格也逐渐变得孤僻和乖戾。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承乾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李世民的弟弟)、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无疑让李世民意识到,玄武门之变给李承乾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让他对权力和亲情产生了扭曲的理解。李承乾的行为令唐太宗深感失望,他曾倾注大量心血培养其为储君。然而,面对李承乾的逼宫谋反事实,唐太宗虽爱子心切,却难违法律。他无奈将问题抛给朝臣,一时无人敢答。

通事舍人来济上书:“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此言正合唐太宗之意,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安置于均州郧乡县。来济因此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官职屡升,参与编撰《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1月),李承乾在失去了太子之位后,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等同自杀。

李承乾的离世,对李世民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痛失爱子,更痛失了一个可能的英明君主。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想起承乾生前的种种,那些欢声笑语、那些争吵分歧,都如同一幅幅画卷在他心中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写下了《秋日即目》。诗篇中的每一个象征,都被他用来表达对承乾的深切怀念与哀痛。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秋菊点缀的花丛,象征着承乾生前的荣耀和地位;“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别鹤和离猿,则代表着他们父子之间的别离和痛苦。每当秋风起时,他都会独自站在紫宸殿,回忆着与承乾共度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和惋惜。

这就是唐太宗在权力与亲情间所面临的无奈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废除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后,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这样,唐太宗选择了晋王李治(唐高宗)来接班,李治是如何将大唐的江山治理成“武周”的天下,请看下文。本文是《帝王的接班人和身边人》的第四集,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