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春燕 聊城报道

黄河,奔腾万里,横贯东西;大运河,连通京杭,纵贯南北。位于山东西部的聊城,依偎在黄河畔,生长在运河边。作为现今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唯一城市,流淌不绝的水,孕育出了聊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成为齐鲁大地上一颗璀璨的“两河明珠”。

时空华彩笔,旧貌焕新颜。运河岸边的垂柳年轮画了一圈又一圈,岁月的洗礼带来了无数的改变,这座城市,讲述着一个接一个向前发展的磅礴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高铁,加速度

立体交通激活新动能

2023年12月8日上午10时58分,聊城西站首发列车G9226次准时发车,呼啸而来的济郑高铁,将聊城“载”入了“高铁时代”。

交通的变化,是带动城市大发展的主力引擎。明清时期,聊城是运河沿岸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因漕运鼎盛而空前繁荣。1996年,“大京九”的汽笛声,拉开了聊城“铁路时代”的大幕,聊城抢抓京九铁路通车的机遇,交通短板逐渐补齐。跨越20余年,这座被黄河与大运河眷顾的“两河明珠”城市,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因水而兴,踏路前行。近年来,聊城市坚持把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摆在率先发展的位置,以交通先行激活区位优势、提升竞争优势、塑造发展优势,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雄商高铁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正在规划的聊邯长高铁将成为沟通东、中、西部三大经济板块的“黄金走廊”;市内形成5条高速同时在建的空前局面;力争聊城机场年底开工......

时空距离进一步压缩,聊城市综合交通建设迈开大步,“高铁叠加、高速成网、飞机起降”的立体大交通体系日趋成型,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聊城样板特色鲜明,为城市未来再次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的聊城,全面开启“两河时代+高铁时代”的崭新篇章,为新一轮鲁西崛起注入全新动能。

强老树,育新蕊

产业升级焕发新活力

“上游产生的废料,变成下游所需的原料,全部变废为宝,实现‘出灰不见灰、出渣不见渣、固废变资源’。”在信发集团,一粒小石子能被反复“吃”六遍,从废料、废渣变为优质建材,效益提升了11倍,自2015年以来,信发集团彻底告别“小火电”时代。曾经的“两高”大户,在减排转型过程中挖到了循环经济的“金矿”,带动整体增加效益超过100亿元。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聊城市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并举,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勇闯新路、勇挑大梁。2023年,全市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1%。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聊城一方面加速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持续深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构建大中小企业多层次立体分布的“热带雨林”,助力更多企业走上了“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更高水平用好产业链“链长制”“一业一策”抓实12条产业链,加快构建“435”产业格局。千年古城,正在追逐着发展的浪潮,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奏响时代最强音。

披新绿,晒蓝天

生态发展蹚出新路径

初夏时节,莘县马西林场,毛白杨林浓荫蔽地,一片清凉。然而,历史上林场脚下这片土地却以风沙肆虐闻名,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战天旱、垦林海、斗“沙魔”,终于将昔日的风沙薄地最终变成了眼前的“马西绿洲”。

聊城地处鲁西黄泛冲击平原,历史上,黄河在聊城先后六次改道,全市沙化土地总面积16.5万公顷。多年来,聊城积极完善各级道路水系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网,提升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新河森林生态功能带;重点提升改造国有林场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林场;坚持不懈地开展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行动、黄河及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生态廊道提升行动,构建起带、片、网、点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

聊城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落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靶向治理保“蓝天”,综合施策护“碧水”,源头防控守“净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聊城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累计改善约57.3%,PM2.5浓度改善约65.2%,PM10浓度改善约63%,优良天数增加2.5倍,省控以上断面历史性消除V类水体,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办实事,增暖意

城市提升呈现新面貌

近日,热播综艺《极限挑战》聊城站播出,两河之约,相遇聊城,这座千年古城,向全国观众呈现了自身的历史文化魅力,也让许许多多的聊城人民与有荣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为先,全力提升宜居生活品质。发展为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城市主轴东昌路频出绿色低碳改造“加速度”;利用“插花地”“夹心地”在市城区建设30处嵌入式服务综合体,形成“15分钟生活圈”;规划设置了30处早市、夜市、2510个流动摊点;全市建设220余处幸福食堂、200余处口袋公园;免费公交、星空护学等政策温暖人心;聊城一中高铁新区校区、文轩西校、外国语小学高铁新区校区均已建成交付;市三院新院区、市中医院高铁新区院区已形成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坚持“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发展方向,锚定“建设精致之城、幸福之城、安全之城”的目标,聊城市努力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努力以“为民情怀”加热“民生温度”,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打造出一座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随着黄河、大运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当前,聊城机遇与挑战并存,站在新起点上,继续书写新时代的两河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