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涉碰瓷执法、随意执法、逐利执法、暴力执法等执法不当事件频发。从云南个旧执法人员的“碰瓷式执法”,到湖北警车沪渝高速拦停私家车,再到济南城管假摔躺地拦车等。

执法不当事件的频发,暴露出了执法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采取了不当甚至违法的手段,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法律的本意,更是对法律尊严的严重挑战。如文中所述,涉事执法人员的行为,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都不能成为其违法的借口。执法者作为法律的执行者,更应严格遵守法律,以身作则。

这些事件的传播,尤其是通过视频的形式,使得公众能够直观地看到执法过程中的问题。视频的广泛传播,一方面加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公众的情绪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这种情绪的调动,很容易导致公众对执法队伍形成刻板印象,认为执法者普遍存在“滥权”“暴力”“逐利”等问题,这对执法队伍的形象和公信力都是一种损害。

再者,官方对于这些事件的处置,往往采取的是停职等措施,但这种处置方式往往难以平息舆论的质疑。公众普遍认为,这种处罚过于轻描淡写,难以起到警示和震慑的作用。如文中所分析,舆论的质疑点也由不满执法人员执法不当转移至相关部门处罚过轻上,这种不满情绪的反弹,再次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执法者是法律权威的捍卫者,更是法治中国形象的塑造者。而相关事件中执法人员以违法方式进行执法的手段引发舆论较大不满情绪。如在“警车沪渝高速拦停私家车”事件中,舆论指出涉事民警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云南个旧执法人员‘碰瓷式执法’”事件也被舆论认为是以引诱或制造违法情形的方式来对涉事车辆进行处罚。执法人员“不当执法”不仅影响民众对于法律的信心,进一步影响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

特别是,云南、湖北这些文旅大省,执法不当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了执法队伍的形象,更对当地的文旅环境、营商环境造成了影响。一个法治健全、市场规范的文旅目的地,往往能够赢得游客和经营主体的更多信任,从而提升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这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执法不当事件的发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严峻考验。执法者是否依法依规“得当”执法,直接关系到当地的法治形象。

规范执法行为,不让执法变形走样,相关部门要举一反三地严格落实相关整治、监督措施,确保规范执法,避免类似执法“变形”事件再次上演。同时,也应重视舆论的反馈,完善执法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真实详尽的调查内容回应舆论,恢复民众对执法部门的信任和尊重。(文/柳菁)

值班编辑:吴雅琴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陈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