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费赴美留学后拒不回国,甚至改换国籍,可到了晚年她却执意要带着全部积蓄重返中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普通的女孩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却成为了上海高考的理科状元。

三十年之后,这个女孩入选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她的名字在生物界成为了具有特殊份量的存在,她就是袁钧瑛

袁钧瑛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母都是复旦大学的教师,祖父和爷爷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名气。

她小的时候因为国家政策更改,小学都没有读完,后来虽然能够继续读高中,但是一毕业就到了厂子里做工,高考对她来说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

如果不是班主任的出现,也许她的人生就会这样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班主任不忍心袁钧瑛的天分被浪费,于是极力劝说她的家人让她去上大学。

没有书本,班主任就将图书馆的钥匙留给她,方便她自己复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四个月之后,袁钧瑛的名字出现在复旦大学的录取名单上,她的命运得以被改变。

袁钧瑛对待人生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全力以赴,做到极致。

其实,这往往也是成功者的秘诀。

那时候的她以上海理科状元的身份来到了复旦,可是她的目标和方向还未找到,她只知道现在只能不断努力学习,汲取知识,为以后打下基础。

毕业之后,袁钧瑛以优异的成绩前往哈佛大学进行深造。

在这里她终于找到了一生热爱的研究方向。

刚刚来到哈佛之后的袁钧瑛很难适应当时的学习节奏和模式,只能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有一次她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知道整个学院居然没有一个人做过这样的研究。

她疑惑地询问导师,大家都知道在神经系统发育中会有大量的神经细胞死亡,可为什么没有人好奇,它们是如何死亡的?

这个无人问津的研究方向激起了袁钧瑛的好奇心。

既然没有人做,那么自己就做探索真相的第一个人。

袁钧瑛的研究得到了导师的鼓励,为方便她进行研究,一毕业导师就给她申请了单独的研究实验室,这是当时别人都没有的特殊待遇。

毕业之后的袁钧瑛本该回到祖国,但是她的研究此时正在紧要的关头,她只能暂时留在美国继续进行进行手头的研究工作。

况且袁钧瑛的研究方向偏向学术性,而非实用性,即便是回到祖国,她的研究也不如别人的贡献大。

出于这几点考虑,她深造结束之后并没有选择立刻回国,而是全身心投入了研究。

在国外的这些年,袁钧瑛在各大著名期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她的研究也逐渐获得了显著成果。

她的学术研究有了成果之后,袁钧瑛开始想要将自己领悟到的学习方法带回中国,能够为年轻人们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带给他们新的思考。

她表示,现在的自己每年都会用一半的时间用来指导和培养国内的年轻人。

在她看来,做科研最中重要的并不是一头扎进热点中,反而是要沉下心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除去这点,拥有清晰顺畅的思维逻辑同样重要,目前这也是国内年轻人所缺乏的能力。

资料来源:袁钧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