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思“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对“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做出了符合事实的一般科学阐明,实现“世界历史”阐释范式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沿着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深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有关时代的经济”中找到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实践生成的内在奥秘,即“资本的现代生活史”开启了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世界普遍交往中的秩序危机问题、主体生成问题、发展道路问题、自由与革命问题、中国革命问题等构成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问题域。

《文本与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的最大特色是把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文本问题”与“时代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既有助于凸显文本研究的当代性,也有助于增强时代问题分析的学理性。本书致力于实现厚重的文本逻辑与鲜明的时代意识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力图突破“守本有余”而“开新不足”的研究瓶颈,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序 言

周康林博士的书稿《文本与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喜获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在专著出版之际其邀请我为之作序,我欣然答应。周康林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收的2016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早在2014年9月,当时还在宁波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周康林给我发来一封“拜师”邮件,从邮件中得知他硕士阶段已经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具有较为扎实的科研积累,同时他也表明了报考我博士研究生的强烈愿望,我对其印象颇为深刻。2015年,周康林第一次报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未能进入面试环节,周康林随即向我表明脱产“二战”的决心和意志。我也经常鼓励他认真备考,帮助他舒缓压力。一个来自贵州偏远山区的农村学子做出脱产“二战”的决定,注定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好事多磨,事在人为。周康林在2016年顺利通过博士招生初试和复试,成为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由此正式结下我们的师生缘。

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周康林勤学善问、为人真诚、甘于奉献,做事成熟稳重,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赖和喜爱。周康林长期担任我的科研助理,协助我高质量完成了许多科研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下,周康林博士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他学习主动性强,我们先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合作发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析》等高质量学术论文,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2018年6月,周康林向我请教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事宜。我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作为背景和契机,给他确定了“命题作文”:《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这个“常研常新”的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要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问题视域和理论空间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周康林最终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但彼时依然留下一些有待进一步解答的问题。

在留校从事师资博士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期间,周康林围绕博士学位论文中一些尚未解答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问题域与当代启示》一文发表在《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4期,文章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场逻辑与问题视域的阐释方面实现了新突破。该论文明确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批判黑格尔派的民族偏狭性与地域局限性,遵循“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科学地揭示“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内在机理。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深入分析世界普遍交往中的资本逻辑、秩序危机、自由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跨越论等时代前沿问题,在拓展唯物史观的问题视域和理论空间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辩证图景。这一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新发现、新阐释,解答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场逻辑问题,也初步勾勒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问题域。

博士后出站正式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后,周康林以“文本”与“时代”两个关键词重新切入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旨在把文本中的问题与时代中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对文本问题的研究为时代问题的解答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时代问题的分析思考和挖掘经典文本的时代价值。根据这一研究思路,周康林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做出了较大幅度调整和完善,形成了本著作“导论+五章”的总体结构。该著作在拓展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的理论空间和问题视域方面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深刻阐释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场逻辑和深化路向。对变革的时代做出理论回应是欧洲近代“世界历史”观念形成和演进的逻辑起点。维柯、伏尔泰、赫尔德、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先驱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从不同层面回应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沿问题,马克思则“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立足新唯物主义的“坚实的地面”,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做出了符合事实的一般科学阐明,实现“世界历史”阐释范式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沿着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深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有关时代的经济”中找到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实践生成的内在奥秘:“资本的现代生活史”开启了普遍交往的“作为结果的世界史”。该著作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场逻辑和深化路向作出了具有经典文献依据的深刻阐释,富有创见性。

第二,全面概括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问题视域。作者认为,在马克思文本语境中,“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与“交往成为世界交往”是同义语,世界普遍交往中的秩序危机问题、主体生成问题、发展道路问题、自由与革命问题、中国革命问题构成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问题域。伴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程度不断加深,获得了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现代资本使人对“人的依赖性”转向“对物的依赖性”,形形色色的宗教主体观、英雄主体观同样面临破产的命运,只有在世界范围内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工人阶级为中心的“真正的人民”才能成为掌握现代生产力的“大写的人”。资本主义世界交往秩序是其国家秩序的空间延伸,以自由竞争为核心的世界历史秩序必将“走向死胡同”,取而代之的必定是以工人阶级为中心的“自由联合”的世界交往秩序。世界普遍交往为自由实现与阶级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域,无产阶级的“自由联合”取代资产阶级的“自由竞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历史的整体性预示各民族发展道路总体遵循“自然历史过程”的统一性规定,同时,世界普遍交往的时空境遇为落后民族学习和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马克思从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独特生产方式出发阐释中华文明“向内发展”的历史逻辑,指明中、西革命的联动性,预示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这种“从问题找方法”的研究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多维度探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意蕴。审视传统,中国古代流变的“天下”格局与“天下”观念在塑造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同样使中国传统“天下”范畴面临解体与重构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中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天下”逻辑。洞察世界,全球化是世界普遍交往深度发展的产物,西方主导的逆全球化在本质上并不是反全球化,而是要重构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立足现实,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要我们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定能为这个充满矛盾的不确定性的世界增添更多确定性的积极因素。展望未来,我们应该重视“世界历史”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史学价值,树立和强化“世界历史”的问题意识,探索世界交往的新文明叙事范式,积极构建走向世界历史、影响世界历史、引领世界历史的中国话语体系。这些多维度的探索无疑增强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性和解释力。

总体而言,该著作牢牢抓住“文本”与“时代”两个关键词,深入阐释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场逻辑、问题视域和时代意蕴,既重视构建经典文本中的理论逻辑,又注重结合时代问题拓展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视域,力图实现厚重的文本逻辑与鲜明的时代意识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本著作的最大特色是把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文本问题”与“时代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既有助于凸显文本研究的当代性,又有助于增强时代问题分析的学理性,力图突破“守本有余”而“开新不足”的研究瓶颈,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当然,该著作依然存在提升的空间,比如对国外学术前沿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对中国古代“天下”格局历史变迁与中国古代“天下”观念解体的论证还有待深入,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问题视域的概括阐释还有待拓展。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相信这部富有创见性的学术力作能够获得学术争鸣的机会,也能够为深化本领域研究、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从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到书稿喜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再从顺利结项到专著出版,我在这个过程中见证了周康林博士学术求真的精进态度,也见证了一个青年学人的情怀养成。我期待周康林博士继续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道路上躬耕不辍、砥砺前行,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步。

是为序。

郝立新

2024年5月30日

北京世纪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书速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封面跳转至微店购买)

文本与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

周康林 著

2024年6月出版/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8-3784-0

作者简介

周康林,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1项。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本书目录

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构想

第一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场逻辑
第一节 近代欧洲“世界历史”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二 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三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建立
四 宗教改革与理性启蒙的胜利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维柯的“世界历史”观念
二 伏尔泰的“世界历史”观念
三 赫尔德的“世界历史”观念
四 康德的“世界历史”观念
五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立与深化
一 沿着前辈们探索世界历史时代问题的步履前进
二 “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确立“世界历史”的阐释新范式
三 探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奥秘
四 马克思晚年“世界历史”思想的问题转向
第四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范畴的逻辑层次
一 客观生成过程的“世界历史”
二 劳动创造的“世界历史”
三 作为思想形态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
四 彰显全球视野的“世界史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问题视域
第一节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主体生成问题
一 宗教的“世界历史”及其幻灭
二 英雄的“世界历史”及其破产
三 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及其局限
四 “人民主体”及其世界历史使命
第二节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秩序危机问题
一 资本主义世界交往秩序的本质
二 资本主义世界交往秩序的内在危机
三 重构世界普遍交往秩序的新出路
第三节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自由与革命问题
一 世界历史与自由实现的内在关联
二 资产阶级革命与自由实现的局限性
三 无产阶级革命与普遍自由的实现
第四节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发展道路问题
一 科学揭示“自然历史过程”的总体图景
二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探索
三 世界普遍交往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复杂性
第五节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中国革命问题
一 破除中华文明“封闭论”等主观偏见
二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的联动性
三 预示“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第三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拓展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格局
一 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视域
二 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野
三 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格局
第二节 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固化思维
一 确立“按照历史的尺度”的叙事方法
二 坚持彻底的“生产力标准”
三 彰显以工人阶级为中心的世界主义情怀
第三节 内蕴世界普遍交往的实践辩证法
一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
二 前进性与代价性的辩证统一
三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四 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

第四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土化时代化
第一节 列宁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俄国化时代化
一 科学把握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二 创造性提出“一国胜利论”的革命策略
三 提出“同世界保持联系”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
第二节 毛泽东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
一 辩证看待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
二 根据世界矛盾运动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三 拓展“实事求是”的世界视野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
一 邓小平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
二 江泽民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
三 胡锦涛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
第四节 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 时代呼唤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价值目标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创性贡献

第五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意蕴
第一节 理解中国传统“天下”范畴的重要参照
一 中国古代“天下”格局的历史嬗变
二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解体与重构
第二节 洞察全球化进程中“逆全球化”现象的方法论
一 世界交往深入发展的全球化
二 “逆全球化”的现象及本质
三 塑造新型全球化的中国新发展理念
第三节 科学把握“两个大局”内在联动性的方法论
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历史审视
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世界历史意蕴
三 把握“两个大局”的内在关联性
第四节 内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一 世界历史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视角
二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定性
三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四 “世界历史”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第五节 奠定“世界历史”中国话语的理论基础
一 重视“世界历史”范畴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 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史学价值
三 强化“世界历史”的问题意识
四 展现“变革与开放”的中国逻辑
五 构建世界交往的新文明叙事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上下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