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军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庄重而严肃的军衔评定工作。此次评定覆盖了全军各级官兵,旨在建立科学规范的军衔制度,明确官兵职责与荣誉,提升军队整体素质与战斗力。

陈奇涵,被誉为“赣南农民运动之典范”,其表现完全符合上将评定标准。然而,在军委呈递军衔申报表格时,他自请授予中将,并附言:“职位之高低,实乃小事一桩。”此等淡泊名利、谦逊之态,更显其大将风范。

尽管陈奇涵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品质,但最终在评审环节,他仍被授予上将军衔。军委为何让他自行填写军衔,又为何坚持授予此殊荣?这一切的根源,或许可追溯至陈奇涵将军投身革命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宁做普通共产党员,不做国民党】

1916年,完成中学学业的陈奇涵,怀揣着教育兴国的理念,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家乡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创立“忧道小学”,致力于启迪智慧,培养新一代的栋梁之才,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国内军阀割据,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方面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寻找救国之道,希望能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与犹豫后,陈奇涵终于作出了坚定的抉择——他决定投身军旅。这个决定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生涯的重要转折,也预示着他将踏上一条充满挑战与荣耀的道路,为国家的繁荣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力于教书育人,矢志革命救国,他深刻认识到唯有武装革命方能改变命运。1919年,他毅然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矢志投身军旅,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贡献力量。

毕业后,陈奇涵投身赣军,历任连长、代营长等职。然而,随着职位的提升,他内心的苦闷却愈发深重。他投身军旅,初衷是解救苍生,然而自入赣军以来,却深陷军阀纷争的泥沼,终日忙于征战,这种局面令他深感不满。

1924年,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赣军,转而投身广东革命政府。在孙中山先生的英明领导下,他积极参与了北伐与商团叛乱的镇压行动,并在此过程中正式加入了国民党,为革命事业献上了自己的力量。

不久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他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是背离国民党,投身共产党的怀抱,还是坚守在国民党内部?这一选择,无疑将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陈奇涵已担任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并兼任军事教官一职。倘若他选择留在国民党阵营,凭借其深厚的资历和出色的能力,必定能迅速升迁,名利双收,前途一片光明。

面临抉择,究竟是选择离去还是坚守?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无论最终选择如何,我们都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陈奇涵坚定地选择了加入共产党,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他坚决地表示,对党的信仰和忠诚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党的事业中。

我坚决选择成为一名平凡的共产党员,而非担任国民党的官员。这一决定并非轻率之举,而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坚定选择。我深知,作为共产党员,我应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民党内,权钱交易;共产党外,救国为民。孙中山逝后,国民党变味,背离三民主义,因争权夺利、官员贪腐。

怀揣救国救民之宏愿,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共产党并肩作战。他深知,唯有共产党方能引领中国走向光明,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共产党这一边,共同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