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ART 0 1

难忘的“跑片”经历

1988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的我,跟随杨二叔开始了一段难忘的“跑片”经历。

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露天电影是农村的主要娱乐方式。由于电影拷贝不多,通常一部电影需要在两个或三个村子轮流播放。

当一个村子放完后,就转移到另一个村子。有专人负责带着铁皮箱,装着影片在各个村子间传递,这个过程被称为“跑片”。

杨二叔是我同学的父亲,是公社放映队里的资深跑片员。那年夏天我自告奋勇当了他的临时助手。每次跑片,可以得到1元钱的报酬。

“跑片不难,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杨二叔笑着解释道。

两村分别放映不同的电影,如甲村先放映《地道战》,乙村则是《英雄儿女》。

跑片员的任务,就是将甲村放映完毕的《地道战》胶片,迅速送往乙村;反之亦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确保电影连续放映,我们两位跑片员分工合作,一人在甲村,一人在乙村。

每当第一部电影结束,我们便迅速拿起胶片,奔向另一个村子的放映点,争分夺秒以确保下一场电影的顺利开映。

有时,第一部电影放完了,跑片员还没来,放映员就放些提前备好的“垫片”,常常是《祖国新貌》这类纪录片,每集大约二十分钟,讲些工农业生产和先进人物的事迹等。

那时候,每个跑片员都有一辆二八大杠“永久”自行车,车座上焊了两个铁架子,用来装电影胶片盒。

老电影的胶片是一盘一盘的,8毫米、16毫米的片子都装在长方形铁皮匣子里,侧面简单地手写片名和序号。 35毫米的大片子是给电影院用的,我们露天电影可放不了。

PART 02/

深深印在心底

有一次我们在穆家庄和港南村跑片,跑的是《神秘大佛》和《戴手铐的旅客》两部片子,两村相距约五千米。

我在穆家庄焦急地等待,《神秘大佛》放映一结束,便迅速将电影盒装上自行车,心情紧张地向港南村飞速骑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我骑车到半路时,自行车的链条突然断裂,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在寂静的夜晚里格外刺耳。

我愣住了,心急如焚。放映时间就要到了,村民们肯定聚集在广场上焦急等待。

我没有办法,只好黑灯瞎火地推着车子,急匆匆地走了四五里地。夜色中,我的影子拉得老长,伴随着我沉重的步伐。

当我最终气喘吁吁地赶到港南村放映点,只见广场上人头攒动。灯光在夜幕下显得格外昏黄而温暖,照亮了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庞。

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而大人们则聚在一起,或站或坐,热烈地讨论着上一部电影的情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跑片的来了! 跑片的来了! ”有个小孩看到我推着自行车一瘸一拐走过来,大声喊道。

“大家久等了,快把胶片给我。”放映员的声音急促而清晰。我迅速递上胶片,他熟练地开始操作放映机。

随后,银幕上闪现出第一个画面,整个广场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电影中的对话声和背景音乐回荡在夜空中。

当我看到村民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影片画面,在夜色中独自行走的艰辛与恐惧瞬间消散。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满足,所有的疲惫都变得微不足道。

露天电影时代已成往事,跑片也成历史。然而,童年时的观露天电影喜悦,以及跑片时的点点滴滴,依然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的眼前闪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诸纪红

设计:靳韫瑜

编辑:倪杨金子

策划:李芸聪 倪杨金子

监制:王岩 高雅

主播丨李芸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