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钢筋的工人和篆刻家。

一个是在炎炎烈日下挥洒汗水,一个是在书房从事人文艺术,这样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职业却在一个人身上共存。

他叫黄九西,他的身份既是农民工,也是知名篆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烈日下,他在建筑工地搬运钢筋,一天一百多块钱却扛起一个家庭重担。

夜幕降临,他醉心于艺术篆刻,在方寸之间雕刻自己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年篆刻生涯,从只有初中文凭的农民工,到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的篆刻家,黄九西用双手篆刻出自己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地上的艺术家

浙江平湖一间不起眼的出租房内,一个光膀子的中年男人坐在桌子前正在忘情的雕刻着手中的印章。

这是黄九西的热爱,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拥有双重身份,白天他是为了生活奔波辛苦劳作的建筑工人,到了晚上他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家

下午2点,室外温度接近40度,烈日下明晃晃的工地上,黄九西全副武装,头上带着严严实实的安全帽,手上带着棉线手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烈日照射下,汗水顺着脸颊淌的飞快。

他的面前放着一堆未加工的钢筋,经过高温烘烤过的钢筋温度将近50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切割、弯折、在切割……”黄九西和工友抓着一捆捆钢筋一点点整理,据黄九西说一天最少要从处理8吨钢筋。

黄九西带着厚厚的手套,但他的双手依然是布满老茧,面对沉重炙热的钢筋双手几乎每天都会被烫起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汗水顺着脸颊滴的他眼睛都睁不开,可即便如此他手上的活一下不能停。

钢筋工是他的谋生之本,再苦再累他也要干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链接已附文末

多年前妻子不告而别,为了自己为了还在上学的女儿,也为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可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生计辛苦劳累的农民工,却在每天晚上拼命练习篆刻,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爱成就梦想

说起黄九西和篆刻之间的缘分,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黄九西是安徽人,小时候家境不好,初中上完就辍学干农活了。

但小时候的黄九西热爱书法,初中时候他最喜欢上书法课,每一次他都认真听老师讲书法的起源和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就自己练习,渐渐地他又爱上了篆刻,对黄九西而言,书法和篆刻都是相通的。

哪怕后来不上学了他依然忘不掉学校教的书法,后来没有老师教他,他就自己买书学习练习写字篆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他从老家来到平湖务工,黄九西为人忠厚老实,干起工作来也十分认真,干活时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干。

休息时,他就埋头苦练着自己热爱的印章,最开始打工的时候,黄九西每月收入不过三四百块钱,但他省吃俭用一年还是拿了800元报了书法培训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家眼中,黄九西很“怪”,工地上闲暇之余,牌友们喜欢聚在一起打牌聊天,谈论生活琐事。

但黄九西对这些统统不感兴趣,一得空他就在桌上铺上旧报纸,用带来的毛笔蘸着清水写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九西写的一手好字,有时候也吸引着工友们围观,有时候工友问他天天练字到底为啥,这时黄九西都会腼腆的笑笑说“不为啥,就是喜欢”。

就是这份喜欢,让黄九西在篆刻路上一走就是十多年,日复一日的坚持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一次机缘巧合下黄九西认识了平湖一位有名的篆刻家、书法家张宏

看了黄九西篆刻的印章和书法后,张宏当即决定收他为徒,之后黄九西正式开始系统学习篆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练好篆刻的基本功,黄九西强制性要求自己每天下班回家,不管多晚都要练习2个小时篆刻。

10年时间里他从未间断过。

20平不到的简陋出租房内,生活着黄九西和女儿两个人,房间和客厅用大块帘子隔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帘子另一侧放着床、做饭的厨具和衣柜等等,这是他和女儿生活的地方,这边则是承载他热爱的地方。

桌子上摆满了唐诗宋词,篆刻工具,几百块篆刻石材散落一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九西的生活很简单,工地、学校和家三点一线,每晚7点下班,他先去买菜接女儿放学人。

安顿好女儿和家里的事情后他开始坐在长椅上琢磨篆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把锋利的刻刀,一块上好的青田石,和几张写满书法的宣纸,黄九西在桌子面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他曾说过“白天工作不管再累再忙,晚上只要坐在桌子前他就感觉很放松”,对他而言,这是他每天享受生活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九西的女儿很懂事,他知道爸爸热爱篆刻,她从来不会上前打扰,他也知道爸爸钢筋工的工作很累,因此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学校。

晚上等黄九西区接她的时候她已经放学好几个小时,但她不吵不闹一个人在门卫室写作业安安静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考试,女儿的成就都是班里第一名,并且说起最让他骄傲的是,女儿在他常年耳濡目染下,也对书法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一张长方形的桌子,父女俩依偎在昏暗的灯光下,黄九西在这段篆刻,女儿在那端写作业,岁月静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篆刻人生

一个是冒着火花,在工地上汗流浃背工作的黄九西,一个是在出租屋拿着刻刀篆刻的黄九西。

同为生活的全部,却因怀揣着理想和热爱,让他扮演着两个反差很大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链接已附文末

因为篆刻是一门花钱的手艺,好一点的石头和刻刀,印尼动辄上千元,而黄九西所用的都是最普通的材料,有的甚至还是老师张宏送给他的。

为了学习书法和篆刻,黄九西的日子其实过得很紧巴,每年除去固定的房租3800元,在除掉女儿的学杂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剩下钱来练习篆刻,这也意为着父女两人在吃穿用度上要节省很多。

黄九西说,他在工地每年5万元的收入,有2万他都花在篆刻上,不过好在黄九西的付出有回报,他不断的练习让他的篆刻手艺突飞猛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老师张宏的话来说“黄九西是他见过最勤奋的学生,如今他的篆刻水平可是在一流、二流的行列了”。

终于在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西冷名家书法印研究与创作班”朝他敞开了大门。

8月份黄九西收到了人大的录取通知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他49岁,从拜师练习篆刻到收到通知书整整十年。

而早在2012年,黄九西篆刻的《樟树庙战斗》已经被收入浙江人民出版社《慈溪红色印记》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农民工到热爱篆刻的“篆刻匠”,在一步步成为圈内知名的“篆刻家”,黄九西一路走来付出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个49岁,初中文化的钢筋工成为了中国人大的学生,在常人眼中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奇迹。

但对于黄九西来说,他却偏要以理想和热爱冲破牢笼,把奇迹变成了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