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互相随礼,这是常见的事情。

在亲人之间,随礼就更频繁了,平常的生日,买了小车,修整了房屋,开了门店等,都可以随礼,体现一家亲。

通过随礼,不仅能帮助人,还能把家庭的氛围变好,把几代人的感情留住。

但是任何时候,懂得随礼的潜规则,很重要,不要好心办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关于穷亲:别比,金额比礼节更重要。

俗话说:“亲人帮亲人,无亲帮来,愁煞人。”

当我们遇到家庭穷困的亲人,去帮他一把,这是应该的。通过随礼,让他度过难关,这是很有必要的。

比方说,亲人生病了,一时半会筹不够医药费。七八个亲人去随礼,那也有好几千了,解了燃眉之急。

此时随礼,你就尽己所能,而不是过分计较“礼尚往来”的礼节,也不要挑选什么黄道吉日了。就是比较其他亲人给了多少礼金,也是没有必要的,每个人的家境不同,不要一概而论。

要知道,结交穷亲,利益上是不会对等的,你给他的多一些,他回你的少一些,这就对了。你的大度,就是无形之中的帮助。

随礼的时候,也是一个红包,把钱包起来了,也找到了一个好的借口。对方也可以坦然接受,不会有太大的精神负担。正所谓,善行无辙迹。

02

关于人品:别贪,回礼比送礼更重要。

古人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礼尚往来,可以礼金不对等,但是礼数不能完全没有。

除了天灾人祸,紧急情况,我们可以不按照礼数去做,大部分的情况,是要讲礼数的。

就算你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但是对方随礼了,你不能让其空手回家。

在我的老家,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糍粑、糕点、腊肉腊鱼等。

有人来拜年,随礼了。那就在对方回家的时候,送上几个糍粑等。

糍粑也就十来块钱,不贵,但是这份人情,是无价的。

我也去走访过一些贫困户,他们家徒四壁。但是你给他们礼金之后,他们的反应,很是感人。

记得有一次,贫困户到城里卖水果,特意挑选了一些梨子,坐了半小时车,送到我家。

再穷的人,都可以有感恩回馈,更可以常常怀着感恩之心。

懂得感恩,是一个应有的人品,千万不要做白眼狼,只是收别人的礼金,自己却一毛不拔。

最可恶的是,收了礼金,还嫌弃人家给太少了,在聊天的时候,还说出来。

人啊,贪心不足蛇吞象。

你贪图人家的礼金,贪了一两回,人家就知道你的人品了,从此关系就变得淡漠了。

虽然亲人有血脉缘分,但是没有谁会惯着一个人品很差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关于白喜:别闲,帮忙比给钱更重要。

前段时间,我的兄嫂的母亲过世了。

兄嫂的老家,和我的老家,是一个乡的,就在邻村。

我去兄嫂家,帮忙待客,搬桌椅,开车送客等。

有朋友认为,这是不应该的,这关系,再怎么说,都“隔着哥哥”。或者说,是拐了一个弯的亲戚了。

事实上,现在农村的人,多数外出打工了。村里有老人过世,也显得冷清。但是落葬的事情,总得要人帮忙吧。

俗话说:“白喜不请自来,红事不请不到。”

对于白喜,不要仅仅是给一个红包,就马上离开,而是看看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的亲人,你到现场做点什么,比给一两百块钱,更有人情味。

嫂子、弟妹、姐夫、妹夫、父母的兄弟姐妹的配偶等,这些都应该算到你的亲人圈子里,在他们的家人过世的时候,你多一些关心,出点力,是做人的仁义,吃亏是福。

04

关于形式:别奇葩,实用比花俏更重要。

在“青岛广电资讯”等平台上,看过一件离奇的事情。

有一位小伙子结婚,邀约了很多的朋友。

其中一个朋友送来的红包里,没有钱,而是一张欠条,上面写着:“手头拮据,在此打上一张白条,欠价是五百,等我结婚的时候,你可以作为抵价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欠条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令人琢磨了很久。但是想一想,这小伙子,内心会好受吗?

若是一大批亲戚,都给了一张欠条,这应该是五味杂陈了吧。

总有人,在随礼的时候,喜欢出风头,做一些奇怪的行为。这不是什么好主意,而是提醒了自己的人品不够好,待人不够真诚。

当奇葩的行为,被大家知道之后,也许有人会去解读,认为这个人是“没安好心”,故意制造混乱,甚至给人诅咒。

尤其是农村,奇葩的随礼方式,被人说三道四,引发长辈的各种不满。也有一些人,因此诚惶诚恐。

随礼就是要尊重传统,入乡随俗。本本分分做事,图个开心,图个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有一位哲人说:“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根据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随礼潜规则,你会发现,自己付出越多,内心越喜气。也许实物的回报很少,但是精神的回报很多。

这样想,我们对外,都要去做善事,为什么不能对家庭内的亲人做善事呢?

当然,随礼和给钱,是有区别的。给钱是一笔经济账,需要“亲兄弟,明算账”的规矩;随礼是一笔糊涂账,是无价的,也算是一种感情投资。

亲人相处,懂得了规矩,内心平衡了,家庭也和睦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