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复旦大学学生刘宇龙来说,中波友好成果是肉眼可见的。作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欧班列从他家乡珠三角出发,西行途经波兰平原,再浩浩荡荡驶往欧洲腹地,之后又将欧洲商品跨越万里带到身边。

波兰是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今年正值两国建交75周年。昨天上午(6月26日),二度访华的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来到复旦大学发表演讲,告诉师生“不要浪费每一分钟,我们必须合作往前走”。

波兰是科学古国、艺术之乡,波兰与上海关系关系密切,波兰驻沪总领事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在沪设立的外国领事馆;上海市和波兰滨海省结为友好省市后,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取得硕果。各界期待,通过总统上海之行,能进一步深化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浪费每一分钟

波兰总统的演讲安排在光华楼一楼袁天凡演讲厅。红色背板印有中波双语“热烈欢迎波兰共和国总统安杰伊·杜达阁下 访问复旦大学”,两侧各放置一组中波两国国旗。

“和中国一样,波兰也曾是非常贫穷的国家。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让她重新跻身世界经济体前列,波兰的经济转型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繁荣。”安杰伊·杜达告诉台下的100多位师生,“中国与波兰的经济发展趋势相似,都有强有力的增长率。祝贺中国”。

摄影:成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成钊

合作与交流是总统演讲的关键词,来复旦前,他在半岛酒店出席了“波兰-中国经贸投资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16家波兰企业组成的商务代表团现场与中方企业对接。自2005年起,波兰一直保持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上海同波兰在经济领域保持密切关系,过去6年累计有255家波兰企业亮相进博会展台。

“无论白天或夜晚,看着黄浦江上船只往来如梭,展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让我意识到全球都在进步,不要浪费每一分钟,我们必须合作往前走。”杜达接着说,“波兰人和中国人都相信,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轮船的故事让台下的波兰驻上海总领事玛格达莱娜·朱可夫斯卡很有感触,1951年成立的中波轮船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总统上海行的一站,“波兰一直希望通过发挥过境经济优势,带动本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目前波兰在上海投资集中在农副产品和化妆品产业,期待企业和中方公司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波合作不止于经贸领域。早在1957年,波兰高等教育代表团就到访复旦大学,1986年就有波兰留学生在复旦留学。杜达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手中接过一份礼物——由荷兰Brill出版社出版的葛兆光教授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英文版,书中向西方社会介绍古代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我们与波兰高校建立了较为密切合作关系。目前,正与华沙大学商议签署校际合作谅解备忘录,期待与更多波兰顶尖高校建立并巩固伙伴关系。”裘新说。

杜达表示,“祝贺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祝愿波中友谊长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年轻人有能力承担未来挑战

坐在台下的复旦大学研究生张艺懿至今珍藏着一枚波兰徽章,那是他当2022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时,由一位波兰年轻记者所赠。当时杜达飞抵北京,参加冬奥会开幕式。

“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人跟随世界变化而变化,这是年轻人的特点。我不完全了解年轻人,但我尊重他们,相信你们有能力承担未来的挑战。”杜达希望两国青年能继续为波中社会发展而努力,“我和年长的人们都期待你们的贡献”。

研究欧洲历史的张艺懿告诉记者,希望有机会前往华沙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交换学习,与波兰青年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文化交流,让中国和欧洲的青年能够了解彼此文化、建立真挚友谊。

摄影:成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成钊

在回答台下学生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提问时,杜达首先开起玩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同学们在写作业时,请不要使用它。”他接着说,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但也将是未来最大挑战,必须小心使用,“最适合的管理国家、决定国家命运的还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旦大学数学系女生刘语灵很有感触,“人工智能是全球迫切需要合作解决的课题。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我们能够与全世界共享知识、碰撞思维,在数据分析、优化控制等数学应用领域加强合作。数学是一种能够跨越文化障碍的通用语言,希望与同样热爱数学的波兰青年在网上网下建立联系”。

虽然没能来到现场,但上海外国语大学波兰语专业教师赵祯关注着总统之行。“我在波兰做过一场关于中国文学的讲座,波兰听众很热情,同样的我在上海做过关于波兰文化艺术的讲座,中国听众也很感兴趣。”她由此相信两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有兴趣相互了解,“在中方对波兰公民实施15日单方面免签后,人民交流会更密切、友谊更进一步”。

“我一直跟波兰的家人朋友讲,两个国家日常生活中80%情况是相似的,大家都要努力工作,想要有更美好的生活。”波兰留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研一学生郑民浩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波兰与中国在历史上没有过冲突,波兰与中国间相同点远远大于不同。”

他还告诉记者,未来会继续读博,“因为我爱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她已经变成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向波兰以及欧洲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