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萍

要更加着眼于群众生活中的痛点、难点,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日前,北京市新开通5条通学公交线路,进一步扩大了通学公交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区域。

送孩子上学,看似是件小事,但实际上是困扰家长的一个难题。为了让孩子们的通学路更加方便,从2023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试点推出了通学车,让学生坐上从家门口到学校的专线直达公交。今年,通学公交试点范围由4个区扩展到8个区。截至5月,通学公交线路增至270条,服务学校增至105所,服务学生超过1.1万人。

通学路上的改变,体现出有关部门对群众需求的关注。察群众之需,解群众之难,才能把民生事办得更有效果。

办好民生事,前提是细致了解群众需求。对群众需求了解得越深入、越细致,拿出的办法就越有针对性。以通学车为例,往往先进行中小学蹲点调研,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研结果,研发专门车型、划定途经线路、确定停靠站点。这些工作做细致后,推出的通学线路,才会更加受到家长和同学们的欢迎。办好民生事,就是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多想一层、多走一步,把政策设计得更细致一些,群众的体验就会更舒适一些。

把老百姓的需要装在心里,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也是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许多城市压实责任,拿出了真办法、好办法,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开展围挡整治专项行动;江苏省连云港市推动网上一次性申办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户籍等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甘肃省临洮县打造家门口的老年食堂,用“一餐热饭”温暖幸福晚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一件件小事的解决中,增强的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连着民心。要更加着眼于群众生活中的痛点、难点,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7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