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靖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戴安全帽,手持冲击钻、螺丝刀、尺笔等工具……在电气装置项目比赛中,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学生丁加轩(见图,本报记者沈靖然摄)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电气材料的加工与安装、终端连接与故障诊断等工作,最终实现在一个智能终端控制下,完成灯的调光、温度的控制以及百叶窗角度自动调整等。比赛现场分秒必争,当其他选手还在安装器件时,丁加轩已经在进行电缆的布线工序了。

“比赛对工艺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所有管线、线槽、桥架、配电箱等位置尺寸、水平度和垂直度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连接缝隙不超过1毫米。”电气装置赛项场地经理王德春介绍。

2021年,在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就读的丁加轩加入学校电气装置项目集训队。“加入集训队就有机会参加技能竞赛,在与优秀选手的切磋交流中提升自己。”丁加轩说。

英文是丁加轩要攻克的难题之一。“由于使用的软件是英文的,一开始我学起来比较困难。”丁加轩把不会的单词整理成一个文档,定期学定期背。“边背边应用,慢慢就熟悉了这个软件。”丁加轩说。

而此次备赛,丁加轩首先要学会的便是“抢时间”。“为了提升速度,当时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找一台摄像机,把整个操作过程录下来,几个教练和选手一起坐在电脑前,看我有哪些多余动作,把每个步骤的时间记下来;哪项花费时间长,就抽出来单练,如此反复。”丁加轩说。

赛场内外,丁加轩和来自中国香港的选手卢梓聪成了朋友。“我俩一见如故,聊得特别投缘,也十分珍惜这次增进友谊的比赛。”丁加轩说,赛前遇到了一个设计方面的难题,自己和卢梓聪展开讨论,最终把问题解决了,“不同选手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有差异,我们一起复盘总结,可以共同进步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