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看到前些年写的这篇文章,还是很有感触,没想到发布后在当时勾起那么多人的一股回忆热潮。三十年前的一些往事,也仿佛一直萦绕在心头。南山的大排档,泰山路、四方路不同风格的烧烤,不过还是喜欢四方路一带,马扎子一坐,什么烤肉、五花、板筋、海米黄瓜,散啤先一人一扎哈着,天南地北、吆三喝四,抛开日间的烦恼,浓浓市井烟火气的夏夜,那就是无数年轻人的一片天堂。

吃饱喝足,好像惯例一样,或直奔“安东”吼上几个小时,或是“千面”和“帕拉达伊斯”其中的一个......

爱哈啤酒的能叨叨,爱吃烧烤的很多是念旧的人。又是一年的夏夜,重新梳理了几年前随手写就的那些文字, 依旧怀念多年前烤串的味道,怀念旧时的老友,怀念青春的感觉。

八十年代随着交谊舞的出现及流行,大大小小的交谊舞厅开始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以至于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达到鼎盛状态。九十年代,岛城已开始遍布大大小小的卡拉OK和歌舞厅,舞厅里从以交谊舞为主流,到迪斯科的异军突起,当年火爆一时的迪厅,最终成为一代人的青春时尚与难以消逝的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岛城蹦迪的兴起,可以说迅速成为无数人年轻时的最爱,成为他们放松心情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在没有迪厅的时候就已经有许多的年轻人喜欢跳迪斯科,七、八十年代,会被斥为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当年那些拎着“半头砖”、穿着喇叭裤、烫着“爆炸头”、戴着“蛤蟆镜”的青年,那些超越时代的穿着打扮,反叛的性格,也确实超出了许多人的日常行为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父母管的特严,每天都要叨叨几遍,让离着那些人远远地。八十年代我们那一代人最喜欢的地方其实是录像厅,游戏室、录像室、台球室、歌舞厅,那时候的“三室一厅”大家还记得吗?还有一种说法是两厅两室,歌厅、舞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后来好像又加上“一吧”,就是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分公司把香港的荷东系列混音作品引进大陆,依据内地通译更名为《东方好莱坞明星舞会》,简称“荷东”。想当年,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爱上了《荷东》和《猛士》,两个系列的舞曲风靡大陆各个角落,也让年少的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音乐可以这样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大街上到处都在播放的这些舞曲,以前不理解的人们也开始慢慢接受了它。那时上初中,有时候会趁着家长上班不在家时,几个同学相约,中午到某人家里,关好门窗,放上盒带,录音机的喇叭调到高音,随着动感的疾走乱扭一通。那时学校离着榉林山近,偶尔还会约着一起提着“半头砖”到山上练武的空地上蹦跶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在我国上映,掀起了一股霹雳舞热潮,对我们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来跳舞还能跳得这么好看、这么有趣!那一年,缠着母亲,也买了双一半黑、一半红的高帮鞋,市面上所谓的“霹雳舞鞋”......

那些年,满街时不时会看见模仿个太空步或者表演一把“擦玻璃”的年轻人。

那个年代,迪斯科和霹雳舞影响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东三路77号利群大酒店迪斯科舞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西路41号维加斯大酒店迪斯科舞厅

迪斯科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会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官刺激,逐渐的,年轻人跳迪斯科开始成为那时候的时尚。没过不久,适合休闲娱乐、情感发泄的卡拉ok、歌舞厅、迪吧陆续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迪厅最早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娱乐形式,那时,从香港到深圳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夜生活方式,在九十年代初,这种全新的娱乐模式又迅速蔓延到了各大一、二线城市,“蹦迪”成为年轻一代的最时尚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曾轰动一时的“大富豪夜总会”

1993年,原四方区文化馆被承包后改为了“大富豪”夜总会,这个最早也是最大的夜总会生意一直十分火爆,几乎24小时营业,桑拿、歌舞等一应俱全。2000年出事那次,连“焦点访谈”都做了报道,引起全国哗然。从“大富豪”到十年后的“新艺城”,好像青岛警界的两次大震动都源于夜总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看到曾红极一时的千面的士高的门票,仿佛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大庙山的半山腰,“帕拉达伊斯”和“千面”可谓是相映生辉、各领风骚,每天夜幕降临之后,这里就成了一代人快乐动感的汇集地。正如一位网友回顾,两个迪厅照亮了大庙山的夜晚,掠夺了生动而鲜活的青春。十余年后,再回首,仍是惊艳无数,感慨万分。

1994年,帕拉达伊斯开业,好像是韩国人开的,店名也稍有点拗口,它是“paradise”的音译,中文就是天国的意思。这个名字也是从这一年beyond的《遥远的Paradise》中了解到的。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总会想起意外离世的黄家驹。

帕拉达伊斯,入场门票就要60块人民币,入场后酒水另算。那时我就不太喜欢凑热闹,但几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却是他们的一种最爱,不知道从哪里经常会搞到一些招待票,所以帕拉达伊斯也成了那段时间去的最多的娱乐场所。再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起还有几张票不知道夹在哪本书里了,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迪厅还是相对纯净,没有摇头丸也没有过多的暧昧生意。

那时的迪厅是时尚、年轻、奔放的代名词,大多数人来这里就是为了跳舞宣泄,没有其他需求。

硕大的舞池里,时而弥漫着香烟和酒精的味道,那时基本都是啤酒,不过因为上班没几年工资又低,基本都是先去大排档,再来蹦迪,其实来的不少年轻人也是这样,蹦跶蹦跶发发汗、凑凑热闹、滑溜滑溜眼珠子,那时许多年轻人的习性就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池内巨大的音乐分贝会让你暂时忘却心中的烦恼,麦克里传来歌手或抒情或声嘶力竭的歌声,高潮部分自然是迪斯科舞了。所有的人都禁不住那激越的旋律,不由自主地被卷了进去。

不管你会不会跳,不管是啥样的姿势,五颜六色的灯光下面一群男男女女尽情摇摆,色彩斑斓的射灯映在舞厅的各个角落,伴随着动感极强的音乐,跳跃放纵,激情狂嗨,DJ一呼全场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5月,“千面”开业。“千面迪斯科广场”,听名字就知道它的大众化,它的舞池是平面的,显得更宽阔一些。“千面”印象中好像存活了算是时间较久的,直至新世纪初才彻底沉寂。但那里我记得就去过一次,没有特别深的印象了,只记得男士要票,女士免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千面”和“帕拉达伊斯”这两个名字在青岛几乎家喻户晓,最初那几年,能去这里跳舞也是一种比较有面子的夜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去迪厅是追求时尚的年轻男女最喜欢光顾的娱乐场所,很多上班族来这里是为了压力的宣泄和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树银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蜘蛛”

再后来,迪吧、娱乐城、KTV、夜总会,类似的娱乐场所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消费也是越来越高,花样也越来越多。单纯华阳路上,不繁华的一条街上,大大小小的夜总会似的酒吧、夜店就有好多处,火树银花、夜蜘蛛、百乐门等,还有工贸宾馆的梦都夜总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中以“夜蜘蛛”和“火树银花”最有名气,可以说是70、80后的群体中最醒目、最出名的。尤其是夜场,经常有一些年轻人蹦迪到天明。“夜蜘蛛”夜去过一次,是当年一位旅行社的朋友非要拽我去的,其实最多也就是是蹦上个把小时,时间长了受不了,出来后半天脑子里还是那种动感火爆的声音,还不如马路边吃个烤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湛流干路(香港中路)61号,远洋宾馆(后来改为远洋大酒店),最初的记忆是“欧森迪斯科广场”,是很多年轻人喜欢的蹦迪、娱乐的地方。

不知什么时候这里又成了“男孩女孩”,这家KTV可以说名气更大,也算是在岛城立足时间比较长的,好像直到远洋拆迁时才没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港一路上,消失的小港楼,还有它旁边,位于小港一路2号的“豪仕”迪士高酒吧。

青岛迪厅的火热度越来越大,那时的大小迪厅已是遍布岛城。随后不断开设的夜总会也是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眼球,许多迪厅、歌舞厅改头换面。九十年代末、两千年初,单纯蹦迪发泄的迪厅已经不多了,吸引更年轻一代的成了男孩女孩、嘉华、焦点、F时代、夜猫子、大富豪、新艺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香港中路71号,青岛档次最高的一家夜总会开业了。新艺城确实不错,它的故事就不多说了。2010年之后,一段故事嘎然而止,江湖上多了许多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普通老百姓就是图个玩,也明白KTV、夜总会不是一般人能开起来的。就像之前的大富豪、baby face等,不查相安无事,一查都是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点跑题了~

接着说九十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深圳打工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就听说帕拉达伊斯没有了,那时好像也没有特别想去蹦迪的冲动了,偶尔也会约上几个老同学哈完散啤去蹦跶上一会,不过那时就随选了,没有定点的地方。同学朋友们聚会,多是饭后去练歌房唱个歌,当然,去的最多的依旧是安东,没多久它也从利津路口移到昌乐路上了。

九十年代后期,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让舞厅不再成为人们消磨休闲放松的唯一。交谊舞、霹雳舞、迪斯科也逐渐褪去了兴起之初时的时尚潮流。大约两千年初开始,我们这一代曾经火爆一时的迪厅,也随之逐渐淡去了。那以后,我好像就和同学去过“新艺城”一次,之后再没进过这些场所。感觉那时的味道与性质已经彻底变了,不再是那么单纯的放松和娱乐了,一代人的记忆,就这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帕拉达伊斯没有了之后,2003年被改造成“青岛之夜”。

纯粹歌舞厅的时代就这么结束了,当年很多充满怀旧味道的迪厅、练歌房,如今都已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但回忆却存于许多人的记忆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照片右侧,华阳路上的“火树银花”。(吴正中摄影)

九十年代火爆的迪厅,红红绿绿的旋转彩球照出了那个年代斑斓的青春。没过几年,随之而来的是随处可见的KTV、夜总会,谁说岛城没有夜生活,那些俊男靓女的活力绽放,让我们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如今,当荷东、荷西那些舞曲再次响起,我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些青春燃烧的岁月。那些年代感的冲击,至今仍是回忆满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迪厅、夜店、洗浴、歌房,这些场所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不太认同这种观点,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一种事物的产生,就会跟随一部分群体。

九十年代,一段正青春的难忘回忆。那时的迪厅还是干净的,没有摇头丸,没有那么多的杂质,热情,单纯,豪放。有过这一段经历的人,如今起码也是五十岁的人了,当然不能算后来新千年以后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夜总会,那些故事更多。

二三十年仿佛一晃而过,不知还有多少人有过时代的共鸣?那段再也回不去的青葱岁月,那些年,我们正青春!

部分图片源自千面青岛、DMS工作室、Dj小可,收藏网站及个人收藏,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