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同人文化最好的时代吗?

影视剧的配角 “ 上桌 ” 潮,似乎从 2023 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长月烬明》里的陈都灵,《我的人间烟火》里的魏大勋,《花间令》中的郑合惠子……内娱大舞台摆好桌子,主角配角们来来去去,观众们的注意力也随之聚散,粉丝将之视为心头大患,番位斗争开始隐秘进行。

所谓“上桌”与“掀桌”,客观原因上也许源自影视作品本身剧作逻辑的不足,或是影视化过程中各方的错位期待。但不得不承认,在很大概率上,配角魅力的绽放,更多是因为观众的主体化解读,和基于角色的多元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FTER热榜,闲泽top1

近的有《庆余年》的“闲泽”(范闲X李承泽)风光胜过主角组“饭碗”(范闲X林婉儿),早的有《狂飙》的“邪门CP”虎瑶(唐小虎X黄瑶),他们的走红都离不开优质同人创作内容的推动,这些UGC内容也成为影视作品热度的有力证明。

同人创作者们往往偏爱具备复杂性、解读空间和人性灰度的角色,他们也许出场寥寥,也许不太正派,但同人爱好者更关注其背后的精神世界与可能性。

从BBS时代群雄逐鹿的野生同人,到现如今已成规模、商业化模式多样的同人圈层,中文互联网的同人故事已讲了二十余年,某种程度上,“同人”也是原始互联网精神的缩影。

随着互联网流行文化的大众化,同人文化自然而然地走向主流,已不再是过去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主流化?这会是同人文化最好的时代吗?

或许是时候问一句:简中同人圈,到了“上桌”的时候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人文化编年简史

要放眼未来,首先得回望走过的路。同人,似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中文互联网的发展之中——同人文化进化与传播的历史,就是中文互联网走向大众化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尚处于中文互联网的蛮荒纪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后,源自欧美、风行于日韩的同人文化,随着网络文学、流行文化的发展进入我国,影响了最早一批能够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

早期的网络同人以日漫、韩团偶像为主,虚拟角色与真人形象并行,奠定了同人圈层的多元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桑桑学院页面

目前普遍认为,创立于1998年5月的桑桑学院网站,标志着中国大陆“同人圈”的诞生,该网站开辟了发布耽美同人等女性向文学的专门版块,早期用户们多围绕《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等国民级日漫开展同人创作。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大众文化的传播,同人文学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最标志性的,便是百度贴吧的风行。

此阶段不得不提到一部历史性作品——《盗墓笔记》。也许有人会觉得“历史性”这一说法过分抬高《盗笔》,但事实是,这部小说与其主推的CP“瓶邪”,几乎型塑中文互联网的嗑CP模式,将同人圈层的影响力与可能性推高不止一个量级,开启了一段“同人盛世”。

一个热知识,《盗墓笔记》最开始就是作为《鬼吹灯》同人,在鬼吹灯吧中连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年间张起灵的重要标志就是小黄鸡

也正是由于这种“源自同人”的基因,塑造了《盗笔》与粉丝之间的强互动性。南派三叔在创作过程中因粉丝反馈做出诸多调整,比如灵魂人物张起灵,一开始的设计其实是女性,在读者强烈要求下改成了男生,又在后续创作中与吴邪有了多重羁绊。

我曾亲身经历过那个CP狂欢的时代。大量同人创作者每天源源不断地将作品上传到贴吧、微博、QQ空间,那些经典同人作品如今看来虽不够精致,但在粉丝的真诚创作下,原著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了更丰满的设定和精神世界,作者也会积极与粉丝们互动,这种自由表达和解读的氛围就是同人文化最重要的注脚。

《盗墓笔记》,就是一部脱胎于同人、深度绑定同人,又极大促进同人文化发展的作品。

南派三叔从来都很“听劝”,原著后来几部的剧情发展和部分细节,都能看出回应粉丝同人创作的痕迹。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实有效,如今《盗笔》的成功无需多言。

来自2009年播出的《仙剑奇侠传三》,由胡歌和霍建华饰演的景天和徐长卿,组成的“景卿”CP,以及由此衍生出的RPS(Real Person Slash,真人同人创作)“胡霍”CP,也让青少年时期的我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山豆腐坊 图源网络

当年懵懂嗑上这对从影视剧发展到真人的CP时,互联网上尚还未出现许多禁忌条款与圈层守则,同人故事的舞台从天涯到微博,从蜀山到上海,后期甚至创立了专门的网站“蜀山豆腐坊”,供同人爱好者交流、发布作品。我对RPS文学的早期审美便都是来自景卿、胡霍同人文。

演员大方营业、同人女用心创作,长尾效应让胡霍CP在内娱始终有一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霍二人拍摄的时尚芭莎

2016年,《时尚芭莎》找来胡歌、霍建华拍摄了一组雪地大片,成为“芭莎婚庆公司”的开山之作。只记得那天,“是胡不是霍,是霍躲不过”在热搜上挂了很久,同人女们纷纷流下时代的眼泪。

那是同人文化狂野生长的时代。2011年《盗笔》完结,该系列的互联网影响力到达顶峰,也正是在这时,2011年8月,中文互联网迄今为止最具圈层影响力的同人平台——LOFTER,出现了。同人创作者们有了集中的平台,创作生态也变得有序。

从2012年往后,同人文化的发展呈创作集中,但影响泛化的态势。

平台化与去中心化的双重趋势下,关注同人创作的垂直平台被关注,各个圈层也得到充分建设。同人写手、画手们开始集中到LOFTER平台创作内容,同时也涌现了一些新平台,如TagTree、inner等。优质同人作品在这些平台上走红,进而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其中,在天涯已然消亡、贴吧氛围不再的情况下,LOFTER在实质上成为了同人爱好者们最后一片乐土,在影响力和内容质量方面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平台。

而当下,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后,一个明显趋势是,同人文化已经不再止步于亚文化,在平台、市场和用户的多重推动下拓展着主流化、商业化的可能。

同人二创开始频繁登上各网站热搜榜,出圈二创成为一些影视剧作品收官战报中傲然显示的部分,有的选角甚至都开始参考二创剪辑。

新时代的同人文化,似乎有了更多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同人

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从诞生就自带反抗、解构属性的同人文化则是一种更为激进,但也更唯美的表达形式。

观众们写《长月烬明》里的叶冰裳重生穿越,掌握自己的人生;写孟宴臣长久以来的压抑,以及隐秘的自毁倾向;写李承泽与范闲的一体两面却终为殊途,让二皇子“下辈子别生在帝王家”……

这些既是对角色的期待,也是自我意识的投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同人。不同时代同人作品所展现的,其实是该时代背景下年轻人们普遍的思潮与表达习惯。

同人文化的主流化趋势,也表现在诸多这样具体的细节中。

首先是表达形式的大众化。近些年在LOFTER等同人平台中有几次文体风潮,影响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影体热度表现

比如早些时候的论坛体,常发生于架空的校园世界,论坛盖楼的模式充斥着直播吃瓜的真实感;后来是影响深远的捡手机文学,捡到某人手机后展示其聊天记录,模仿角色语气展开的日常对话趣味性与亲切感并存;最近比较火的当属观影文学,通过构建一个类似“观影”的场合,角色们看起了原著内容,或吐槽或感动,做起自己人生的reaction。

这些流行的同人文学,往往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新媒体特征,具体可以将之理解为碎片性、易读性、格式的模板化和主题的现代化,完全为互联网平台传播而创作。

其次是创作群体的大众化。毫无疑问,同人文化影响范围在持续扩大,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作品质量参差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下同人创作的门槛逐步正在降低,同人早已不是起初的小众精英圈层文化。

如前文所说,大众化的同人创作存在模板化的表达格式,语言也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日常习惯,相比之前,如今的创作者进入同人圈层有了更多适应空间与模仿路径,“人人皆可同人”。

同时还有商业模式日趋多样化,即同人创作的商品化趋势。

在商品社会,主流化意味着必然需要开拓更多商业空间,即便是面对DNA里写着“非商业”的同人创作也是如此。

过去的同人圈,再热门的作品也收益有限,大部分情况下只有聊胜于无的流量奖励,很难与同人创作的投入与热度表现相匹配,难免会让创作者积极性受挫,被桎梏在现实情况和理念上,这是对良性创作生态的一种打击。

平台作为同人圈层的创作中心、社交中心,建立完善可行的创作激励制度便成了必然的重要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FTER创作收益页面

以LOFTER为例,平台在2018年、2020年先后上线了打赏、内容付费功能。据了解,至今已有超过3000位作者收益达到了1万+,超过200位创作者收益超过10万元,单个创作者最高收入甚至超过百万。对于一直以来用爱发电的同人创作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也有在平台支持下,尝试的多元商业化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癖作者主页

漫画家优癖根据蒙古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在LOFTER上连载创作了《草原志怪:遗弃谷篇》,获得2023年金猴奖漫画金奖。之后,他还将马伯庸的草原传奇《克旗羊倌》改编成漫画,进一步打造漫画家IP,让中式志怪、游牧美学得到贯彻。

这些制度与模式的价值在于,平台搭建的变现框架完整且模式多样,是通过改变“同人皆免费”的底层理念,为同人作者提供更多流量变现的渠道,同人创作必须for free不再是隐藏的道德枷锁,既然已经为爱发了电,便自然应当获取相应回报。

这同样是一种时代变化的表现。在消费社会,要形成长久稳定的平台模式,必须基于社区生态打造商业模式,并维持其良好运转,单纯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在当下只会导向一种不健康的结构,同人文化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为什么需要同人?

不久前的2024年4月,中国作家协会发布《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蓝皮书中三次肯定同人文学,称其“展现了媒介变革带来的新的文学经验”,“出现商业化趋势”,也直接提到作为同人文学主要阵地的LOFTER平台。

这是十分明确的信号,同人创作作为“文学”的价值定位正被更多人认可。媒介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人们对同人创作的热情和需求始终在增长,市场与平台双重推动下,同人文化已一步步走出“秘密花园”,同人创作者,也可以是被广泛认可的“作家”。

2023年年底播出的《一念关山》里,任如意(刘诗诗饰)与李同光(常华森饰)组成了“辛光”CP,师徒恋加上姐弟恋,还有李同光偏执病娇、企图强制爱的设定,让网友们高呼“健康的恋爱固然重要,但畸形的恋爱实在精彩”,二创热情难以抑制,LOFTER上多篇热文将“畸形恋爱”的性张力放大,让人十分上头。

如今的年轻人,十分重视自己面对文艺作品时的主体性,喜欢在评论与同人创作中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通过创作对不同关系展开深入探索,厘清情感需求。“辛光”二人之间高浓度、强张力的疯感恋爱,才能带来足够刺激。

这种对强主体性的追求,也是如今观众面对文艺作品时批判反抗意识愈加强烈的原因之一,这种反抗意识已成为内容创作中的一个变量,也成了同人创作的重要动力。

同时,在同人圈层相对开放宽容的环境下,同人作者们也在通过创作建设社群文化、寻找自我认同,实现年少心事的共鸣。

和《一念关山》前后脚播出的《鸣龙少年》里,李燃和沈耀两个角色间的互动虽然有限,却让众多同人女嗑CP的雷达滴滴作响。两个性格家世相去甚远的角色,同样面对青春和未来无比迷茫、想要逃离,共性中带着矛盾,戏剧张力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燃耀Tag页面

LOFTER上“燃耀”Tag里最热的“美好六部曲”,是这对CP的镇圈之作,引得站内外众多网友动容。其中承载的,也是每一个年轻人对于年少心事、成长迷茫的感悟,其中的酸涩和潮湿感,少年人独有。

还有商业考量上的正当性,同人文学延续和丰富了原文本的世界观与理念,扩大作品的影响力,也通过不同创作者视角展开创新,IP生命因此得到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瓶邪粮单广场

我现在仍有一个习惯,会每年翻翻LOFTER里的瓶邪年度热度TOP粮单,看当下的瓶邪CP是如何被解读和呈现的。某种程度上,以LOFTER为代表的同人平台也是IP编年史,一面互联网公共墙,当下的人们如何理解这组人物关系和情感,都在同人作品中一一展现。

每一次同人创作,都是在为IP生命力添上一笔,最终体现在文化意义和商业价值上。

网生代年轻人们早已习惯数字化所改变的创作方式与传播途径,同人社区让二创变成一场巨大的共同事业,同人文学也进化为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学形式,回过头来推动着自身在大众视野的传播。

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感慨于原著内容的浅尝辄止、人设崩坏,同人创作便承担起更多弥补遗憾、维护粉丝情感世界的责任。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同人文学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下的历史使命。

创作完成,“作者已死”。但当下,是一个属于创作的时代,每一个其他次元的世界,都可以被续写,只要打开输入框,你就可以是“作家”。

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日趋复杂多变,媒介刺激下情感阈值持续升高,但内心深处对真挚、深刻情感的需求空洞却越来越大,至少在同人这片虚拟土地上,归属感、存在感让人能保持些许的内心平和。

我们需要明白,同人文化作为“乌托邦”的存在意义并非夸张,当年轻人自己与市场都开始正视这种精神需求,同人文化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主流化之路也由此开始,这是一种市场规律,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进群”加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