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徵(魏征),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 视觉中国/供图

作者|吴汶亚

责编|李旭

正文共3708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培育的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自我革命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并引用古语“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来说明这一道理。

原典及释义

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故选托于由、夷,而又威之以笃罚,欲其贪之必惩、令之必从也。而奸益多,巧弥大,何也?知清之为清,而不知所以清之,故免而无耻也。

——(唐)魏征《群书治要·刘廙政论·备政》

治理政事,最好的办法是使官吏保持清廉。所以,选拔并委托政事于许由和伯夷这样的贤臣,又用重惩重罚加以威慑,希望实现有贪必惩、有令必从。结果伪诈之举却日益增多,虚浮不实之风越发严重,为什么?这是因为治理政事的人只知道怎样算是清廉,却不知如何才能实现清廉,所以人们只求逃避惩罚,而并无廉耻之心。

出处及故事

《群书治要》,又名《群书理要》,是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汇编而成。于贞观五年(631年)成书,计六十五部,五十余万言。“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魏征于序文评价此书,“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唐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手诏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该书至宋初在国内散失,却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得以流传。作为一部资政巨著,《群书治要》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学习古圣先贤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汲取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群书治要》于卷四十七节录《刘廙政论》约四千余字,分为《备政》《正名》《慎爱》《审爱》《欲失》《疑贤》《任臣》《下视》等八篇,主要论述人君应该如何知人、用人,颇有见地,且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为魏征谏言所常引。刘廙(180年—221年),字恭嗣,南阳安众人。兄长刘望之当时很有名气,为荆州牧刘表幕僚,刘廙与兄长同居荆州。后刘望之为刘表所杀,刘廙逃奔扬州,归附曹操,担任丞相掾属,后转升为五官将文学。受到曹丕器重,曹丕继位后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刘廙为政主张先刑后礼,且通天文历数之术,与司马徽、丁仪等名流相齐。

《备政》开篇以工匠造屋比喻为政,认为治理政事需要每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不能轻视任何一件小事。全篇对为政者提出三点劝谏,一是“夕惕若厉,慎其愆矣”,即终日朝夕戒惧,如临危境,时刻谨慎,不敢犯丝毫错误。二是“莫善于清其吏也”,即最好的办法是使官吏保持清廉。知道廉洁重要而不知道增加官吏的俸禄,会使欺诈横行且混乱不堪;知道增加俸禄,而不知道应因之而精简官吏,财力会空虚不足;知道精简官吏,而不知道怎样使他们竭尽全力做好工作,会使事情繁多而职事有所缺漏。这几方面相辅相成,若只重视某一方面,则虽有举措,也难以产生效用。三是“必须良佐而后致治”,即在得到贤良之臣的辅佐之后,才能实现国家大治。

解读及延伸

廉政思想记述于不同时代的典籍中。《道德经》曰:“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提出要不追逐浮华,不沾不染,自觉抵御各种诱惑。《晏子春秋·内篇》曰:“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首次把“廉”的含义引申到政治领域,指出廉洁清正是为政和为民谋利的根本。《论语》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认为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随风即逝。古诗词中亦有清廉之说,屈原在《楚辞》中写“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还有历代先贤提出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岂无百虫食,政以廉洁故”“廉洁持厥躬,坚白如冰霜”“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世间若也皆廉洁,金玉生根柰尔何”等,历久弥新。廉洁人物故事更是被世代传颂。东汉杨震一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以“四知拒金”,被后人咏叹“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更以“清白吏子孙”,家风廉正、四世清白;明朝海瑞一生清廉,犹如傲世之荷,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守道安贫,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清朝于成龙天南地北只身天涯,与妻阔别二十年才得一见,以清操苦节享誉当时,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江南人民更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我们党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救国建国富国强国奋斗史,也是一部自我革命的反腐倡廉斗争史。1926年,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发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要求各级党组织“应该很坚决的洗清这些不良分子”,这是党史上第一部反腐文件。1933年,毛泽东同志亲自签发《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第一部反腐法令。延安时期,我们党先后颁布《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强调共产党员有犯罪者从重治罪,反腐败工作走上法治轨道。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公布实施,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反贪法律规范;特别是在“三反”中严厉惩处刘青山、张子善,有力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改革开放后,党的十四大鲜明提出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战略,并把“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写进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执着顽强的韧劲推进自我革命。2015年,刑法对贪污贿赂犯罪的相关规定作出修改和完善;201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颁布监察法,快马加鞭健全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与此同时,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全面提升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要做到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的同时,还多次提醒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党有信心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也有能力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

当前,全党正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契机,开展集中性党纪学习教育。新修订的《条例》,专列一章对“廉洁纪律”开列负面清单,聚焦加强对全体党员全链条全周期全覆盖的管理,划定党员不可触碰的廉洁底线,体现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新部署新要求。包括强调“党员干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行为”;在规范领导干部本人不廉洁行为的同时,加强对领导干部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特定关系人相关违规行为的规制;完善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经营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提供帮助谋取利益的,以及领导干部对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行为拒不纠正等的处分规定;增写以讲课费、课题费、咨询费等名义变相送礼的处分条款,充实对违规接待、滥发福利、未经批准租用借用办公用房,以及擅自举办创建示范活动、违反会议活动管理规定等行为的处分规定等,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从严管党治党经验基础上完善纪律规范,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严、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必须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要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同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各项部署要求,全面做好法学会各项工作,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