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按“攻略”办事,省时省力,更省得动脑。

旅游玩耍要搜攻略,出门吃饭要查评分,上网购物要看N张买家秀,甚至连养娃也要在线求“攻略”了……

在信息极度爆炸的今天,成年人好像越来越容易被“左右”,习惯性上网找“解决方案”,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养娃这件事有着极大的个体差异。

01

01

毫无疑问,网红和博主已经成为了当下的意见领袖。他们分享的经验、干货、体验、信息差……成为了粉丝们的决策“圣经”。

从好物种草到旅行攻略,从升学建议到夫妻关系,每一个领域和赛道都有大V、中V、小V们在“传道授业解惑”。

如果说PC时代,百度是人们按图索骥的“百科全书”,那么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抖音、小红书们就是当下年轻人的“搜索引擎”。

总之遇到什么什么事,先上网搜一搜就对了。但大量未经证实、也未经证伪的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空前考验着人们的信息筛选能力。

尤其是在养娃这件事上。

物质与知识都更加丰富的年轻父母获得育儿知识的渠道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心理学家、教育学者、医者等专家、社交平台上的母婴话题、育儿妈妈交流群、知识付费课程、各路育儿博主……

京东研究院数据显示,63%的妈妈在过去一年内购买过付费类母婴知识,其中13%的投入超过5000元。他们不再依赖父母一辈的经验、传统,亦或是风俗。

互联网信息真真假假、泥沙俱下。

去年,#母婴博主账号孩子多是签约出镜#的话题就登上了热搜。

有网友表示,他在MCN公司运营母婴账号的朋友爆料,“公司里母婴博主的小孩全都不是自己生的,是签约了才出镜的。有的博主账号突然换了个小孩,骗我们是生二胎了,其实是上个小孩的签约到期了。”

一面是“晒娃吸金”的母婴博主账号,一面是“孩子都是合约‘租’来的”的现实,令网友直呼毁三观。

除了假母子,社交媒体上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甚至有时自相矛盾的育儿知识,让父母们眼花缭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筛选识别,同时也加剧了家长的育儿困惑与焦虑。

比如,通过面相就能判断一个孩子的数学能力是否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幼儿园的孩子放学后的几个小时,学习内容都能给安排得满满当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区的家长们一面向育儿博主取经,羡慕人家的报恩孩子能服服帖帖的如此听话,一面吐槽自家的学渣孩子只知道在外面疯玩,不学无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育儿博主们通过各种免费资料分享,吸粉拉群,完成私域流量的原始积累,广大焦虑的家长则趋之若鹜,渴望能培养出同款学霸。

02

02

但显然跟着博主学养娃这件事,存在两大bug:

首先,与护肤品、旅游地、美食不同,孩子是有着巨大个体差异的“活物”,即便运用同一套方法论,养出来的孩子也可能千差万别。

基因、天赋、脾气、性格、成长环境等等的不同,造就了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而每一对亲子的互动方式同样也是千差万别的。

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过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细分了一个人在成长中所面对的复杂环境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内到外,每个孩子都处于这样一层又一层套叠的社会系统之中。

但毫无疑问,除了最外面的大环境系统相差不大,从小环境到中环境再到外环境系统,每个孩子都千差万别。

将同一套方法应用到不同孩子身上,必然效果各异,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其次,育儿博主的“产品”,即培养出的优秀孩子,真的可信吗?

打开各路育儿博主的主页,都是自家孩子或学习或玩耍或使用各种产品的视频和图文。这些孩子往往都拥有学霸人设,buff叠满。

但大家都知道,学习是场马拉松,越到后面越考验孩子本身的资质和综合素质。而在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之下,loser必然是大多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作为中国教育制度指挥棒的高考是场排位赛,就注定绝大部分人都是输家。

今年的高考考生人数创下历史记录,高达1342万人,但本科招生名额仅为450万个,本科录取率为33%。而能考上211及以上院校的考生则不到6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这些能够参加高考的考生已经经历过一轮中考的五五分流,筛掉了四五百万人。

可见,任何一套筛选机制都天然是偏向一部分人,或者说这部分人天然契合。毕竟读书这条赛道,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来看,都是少部分人的游戏。

所以主页介绍里那些经历牛×的学霸爸妈也不一定就能养出同款学霸孩子。即便是在鸡娃圈被奉为大神级的海淀妈妈,也不是都能培养出学霸。

比如,前一阵被全网吐槽的教育砖家赵菊英。

赵菊英之所以能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摇身一变成为顶流教育专家,主要是培养了一名神童儿子。

这个两岁多就能识2000多个汉字、流利背诵14部英文世界名著、嘉峪关上用四门语言做翻译的天才儿童目前就读于Binghamton University(SUNY)本科,QS全球排名1000~120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这个曾经被多个媒体报道的超级牛娃已经回归均值,和普通的00后青年没啥两样。而他那作为教育专家的妈妈已经被全网封号,查无此人。

所以,小学学习好,不意味着初中学习好,更不意味着高中依然能当学霸。

正如我们当年小学班上的班长和学习委员们,也并不是人均985/211。

考试成绩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佐证,但按“攻略”鸡娃的长尾效应则很难估量;而且越到高年级鸡娃越吃力,因为孩子的智力上限已经显现出来了。

03

03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贵在有自我意识和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生物性的存在。

学习、工作如此,养娃、育儿更是如此,独立的、辩证的思考能力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和意见领袖。

与其天天去看这些被“包装”出来的帖子和短视频,不妨多看看自己家的娃,多去了解他、观察他、陪伴他,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横向对比,多从纵向看到孩子自身的成长与变化。

因为所有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在亲子交互中逐渐形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从出生到成人,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主场”,然而家庭教育却往往被忽视。

从小学开始,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成绩不好,似乎就成为了一不可饶恕的“原罪”。

被成绩焦虑感驱使的家长们在网上搜寻各路“方子”,加入各种微信群中一起打卡、互鸡,但却忘了每个孩子的成长步调是不同的,而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只会徒增烦恼,焦虑加倍。

再说,这些消息根本不能“保真”,我们要学会去伪存真,勇于对权威、对大V祛魅,因为你的焦虑很可能就是别人的生意。

毕竟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千万别用自己娃搞社会实验。

其实,最好的养娃攻略就是尽可能放下手机,让自己也重返少年,变成孩子的玩伴和朋友,陪他们一起探索世界,学习充电。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养娃其实是给了父母一个二次成长的机会;也唯有孩子,才能让我们心甘情愿去改变和修正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去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自己过往走过的人生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不是拿来主义,用一句“求分享”直接在养娃这件事上“抄作业”。

正如爱默生所言,“模仿即是自杀”。在养娃路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复制粘贴的教养法只会抹杀他们天性。

毕竟,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而非塑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