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微博热搜和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种新型职业——儿童成长陪伴师。它以新奇、小众、高薪等话题被广泛讨论,主打一个“陪伴”——陪孩子学习、运动、玩耍,在陪伴中观察孩子的习惯并引导调整。

作为新生事物,儿童成长陪伴师的未来还有待发展。但家长们早已达成共识:“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有效陪伴孩子成长,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成为当代父母的必修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仅是聊天而已

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生命诞生,刚开始只需要“浇水灌溉”就可以慢慢长大。但是当他们长大并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

女儿上幼儿园后,很少提起学校的事。某一天晚上,我放下了手机,认真与她聊起了天:“谁是班里的调皮大王?哪个老师最好看?你和谁是好朋友?……”没想到,她居然滔滔不绝说了起来,一聊竟聊了1个多小时。这时,我才发现她的内心是如此丰富,感知有那么多,但往往因为我们的敷衍,让她一直没有机会表达。从那以后,聊天成了我们之间雷打不动的保留项目。

从过去从来不主动和我说学校的事,到现在“妈妈你想不想知道今天学校的八卦?”渐渐地,我好像也能够触摸到她的成长轨迹了。“黄老师可凶了,让迟到的人出去罚站。”“徐老师今天穿了旗袍,还喷了香水,美美哒。”“我同桌今天考砸了,回家肯定要被骂。”一出出校园场景在我眼前闪过,投影出她独自面对生活学习时的快乐与悲伤。说着笑着偶尔还哭着,她也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了戴红领巾的大女孩。

刘慈欣写道“给岁月以文明”,真正的陪伴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在于为时间赋予价值。在一言一语中,我们放下电子设备,关注内心世界;在一问一答中,我们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在一来一往中,我们彼此信任,我成为女儿的引路人和支持者。

——费晓晓

爸爸的身影处处在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人的身影始终伴随着我,那就是我的爸爸。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更是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他的陪伴,让我更加坚定和自信。

记得小时候,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电视里播放科学节目时,我总是看得津津有味。爸爸发现了我的这一兴趣,便决定亲自教我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他找来各种材料,和我一起动手制作火山爆发的模型。当红色的食醋倒入装有小苏打的塑料瓶中时,那喷涌而出的“岩浆”让我兴奋不已,爸爸则在一旁耐心地解释实验的原理,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科学实验,爸爸还经常带我去户外。他教我骑自行车,教我如何爬山,还和我一起在河边野餐。在这些活动中,他不仅是我的教练和保护者,更是我的朋友和伙伴。我们一起分享快乐,一起面对挑战,一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爸爸的陪伴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鼓励我、支持我。他的耐心和关爱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但爸爸的陪伴仍然是我心中最宝贵的记忆。每当我回想起那些和爸爸一起度过的时光,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和幸福。我深知,正是爸爸的陪伴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

——周志轩

从“在场”到“入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儿童成长陪伴师、陪诊师、陪购师等各种主打陪伴的新兴职业悄然兴起,他们以陪伴之名,为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注入了一丝人情味。

陪伴并非简单的“在场”,而是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不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成了亲子关系矛盾爆发的“导火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没有充足的精神财富储备,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即便日夜相伴,也不过是形同陌路。我们需要通过倾听、交谈、共同体验等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

小时候,父母经常在寒暑假带我一同参与户外活动,去各个地方旅行,沿途我们一同欣赏美景,一同感受旅途的乐趣,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亲子关系。给孩子的陪伴应当是一种有质量的投入,而非单纯的时间堆砌。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选择与孩子一起阅读、运动、探索自然,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陪伴的过程中,家长也应扮演好引导者和榜样的角色。家长做不到不玩手机,却总是埋怨孩子不听话、贪玩,殊不知长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许多在未来有所成就的孩子身后,大多有着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去耐心陪伴孩子的父母。

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精力陪伴孩子的家长们十分苦恼,“儿童成长陪伴师”便应运而生了,说明多数家长还是愿意为孩子有所付出。但我们更应认识到,亲子陪伴并不意味着牺牲自我,而是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孩子树立一个努力奋斗、热爱生活的榜样。因为无论外力如何辅助,家庭始终是孩子成长的港湾。

——杨晨伟

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每个家庭都面临着如何平衡工作与陪伴孩子的挑战。作为一名家长,我深切体会到“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当我第一次听到“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职业时,不禁深思: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专业的陪伴师来替代父母的陪伴?

我记得,当孩子刚学会走路时,那摇摇晃晃的步伐,每一步都蕴含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那时,我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扶着他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的每一次跌倒,我都在身边,鼓励他自己站起来,继续前行。那些日子,虽然简单,但却是我与孩子最珍贵的回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我意识到,单纯的陪伴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成长需求。于是,我开始尝试与他一起学习,一起探索。每当他遇到问题时,我会耐心地引导他思考,鼓励他自己寻找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陪伴,不仅增强了我们的亲子关系,还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

除了学习,我还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每当他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我会倾听他的心声,给予他支持和鼓励。我相信,这种精神上的陪伴,能够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当然,我也曾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陪伴孩子。那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与我之间的距离在拉远。他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陪伴不是简单的物理上的在一起,而是需要真心的投入和关注。

为了弥补那段时间的缺失,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我尽量减少加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我们一起做手工,一起看电影,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渐渐地,孩子的笑容又回来了,我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

回顾这段陪伴孩子成长的旅程,我深感幸运和满足。我庆幸自己能够及时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也感谢孩子给予我的每一次机会去弥补和进步。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陪伴”或许是最简单却也最珍贵的礼物。它不需要华丽的言辞和昂贵的物质支撑,只需要一颗愿意倾听、理解和支持的心。

——朱杲一

学会给孩子“捧场”

从小到大,我是一个分享欲很强的人,缘于父母极有耐心,乐于倾听我的所见所闻,绝不会武断用“过来人”的眼光去干涉批判,而是尊重理解我的想法与选择,适当给予正面的反馈。尽管已经成家立业,我仍然享受与父母聊天的时光,向他们分享喜悦、诉说烦恼,无所不谈。拥有一对不扫兴的父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你会永远感到被人包容、被爱环绕。

作为一名职场宝妈,我努力学习做“不扫兴”的妈妈,却时常被女儿吐槽“不懂情绪价值”。前段时间,她在家用废弃的矿泉水瓶、马克笔、碎纸片制作了一套简易制作漆扇的工具,第一时间兴冲冲向我展示成品。“玩物丧志,净做这些没用的,不如去看书复习!”听完我的话,女儿神情落寞。见此情形,爱人赶来救场,迅速开启“夸夸模式”,直言创意和美感兼具,并放下手头工作,一起做漆扇。爱人的肯定与认可,再次激发了女儿的探索欲,她眼中又恢复了神采,我得以放宽心,重新审视自我,反思给孩子“捧场”的重要性。

成长道路上,“不扫兴”的父母意味着健康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倘若父母总是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习惯性去否定、去批评,孩子也会在与家人交流的屡次碰壁中,变得自卑又敏感,逐渐丧失自我认同感。当下,家长要转换思维观念,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正确之道。于我而言,就从学会“捧场”开始。面对孩子努力取得的成绩,我不再第一时间纠结名次,而是为她点赞;面对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艺术方面展示天赋,我不再“泼冷水”,而是不吝夸奖。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曾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换一种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长,对他们的言行表达赞赏与鼓励,或许梦想就在一次次的“捧场”中生根发芽。

——董红

七嘴八舌

陪伴是最好的爱,可以抵挡世间所有的坚硬,温暖所有的岁月。——七仔

好的陪伴,胜过千言万语;差的陪伴,犹如一种伤害。——顾萌懵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熊孩子”,他们捣乱破坏,只是希望引起对方的注意,这种错误的方式,便是源自缺乏陪伴引导的家庭教育。——lvs

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成长,有时候孩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虽然觉得孩子淘气,但是反观自己,是不是也特别容易暴躁?——咕噜噜

陪伴是双向的,不只是孩子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孩子。——小天才

陪伴不等于陪着,看见、懂得、参与、共情才是有价值的陪伴。——博雅

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