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访者:贺岭峰 作者:贾方方

编辑:贾方方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对于爱情,人们充满许多期待,其中最令人迷恋的莫过于:爱情就是遇见对的人。想想看人生如大海一般宽广多变,与那个对的人一见钟情,从此相爱相守,多么幸福啊。

于是,很多人开始拼命寻找那个对的人。然而,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长相不对,有的性格不对,还有的……找到对的人比登天还难,真令人沮丧啊。

理想的美好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对的人是真实存在的吗?错的人到底错在了哪儿?爱情幸福与否和那个人的对错有关系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索。

01

让你心动的人就是对的人?不过是幻想而已

说起对的人,很多人会用“心动”来形容。看到那个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就是他了。

这是怎样一个人呢?大概率和我们先前预设的并不一致。

不信你可以问问还没恋爱的人:“你想找个什么样的人?”

他可能描述得很详细:身高一米七,肤白貌美,情绪价值满满……他也可能会回答得比较概括:长得顺眼就行,性格温和就成……

可真有那么个人出现了,他可能会摇头叹息:“唉,不对。”

过一阵子,他谈恋爱了,你会发现,那个人和他之前说的完全不一样。

是不是感觉爱情就是遇见对的人这个说法有点儿不靠谱?实际上,确实不靠谱,因为这是我们对爱情的一种幻想。

你可以观察下刚谈恋爱的人,他们吵架的点奇奇怪怪。“你跟我说话的时候,眼睛为什么不看着我?”“你为什么穿这身衣服来跟我约会?”“我问你这句话的时候,你为什么那么回答?”

这种感觉不像情侣间的争吵,更像导演和演员间的对话。拿到剧本后,对于人物该如何呈现,导演有自己的设想,演员有自己的想法。演员一开演,导演就觉得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对应到爱情中,每个人都是导演。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所读的文学作品、所看的影视作品等,勾勒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剧本。可能是成瘾型的爱情,一想到会失去伴侣就觉得很焦虑;也可能是支配型的爱情,希望在感情中占有绝对的主动权……

根据这个剧本,我们开始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合适的男演员或女演员,由他们来帮助我们演绎出心动的感觉。

但别忘了,我们既是自己的导演,同时也是别人的演员。如果男女双方刚好有同样或者差不多的剧本,演起来就会很顺手。比如有些夫妻从恋爱到结婚一直在吵架,日子过得还挺好。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战斗的爱情故事剧本,觉得夫妻之间就应该有话直说,这样彼此更了解,也能更相爱

但很不幸,人海茫茫,这种概率实在太低了。现实是,两个人手持不同的剧本是常态,开演前也不会主动讲解自己的剧本,因为对的人肯定知道,不知道的肯定不是对的人。结果就是,我们总也找不到对的人。

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爱情故事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对的人是什么样的,直到遇到后才知道对不对。小亮一年相亲上百次,一个成功的也没有。媒人问为什么,他说没感觉。媒人又问:“那你对什么样的有感觉,我给你去找。”他一脸茫然:“我也不知道。”

所以,爱情就是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幻想。如果非要和爱情挂上钩,我愿意把它叫作爱情的第一个阶段:心动。在这个阶段,爱情就是导演寻找演员的过程。

我们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自己心中的爱情剧本;我们要找的也不是自己所爱的人,而是能够把我们心中的爱情剧本演出来的男主角或女主角。只有认识到这个真相,我们才有可能遇见真正的爱情。

02

恋爱后的你为何如此心痛?原来一开始就错了

谈及错的人,很多人会用“心痛”来形容,而且会毫不犹豫地把错的人当作罪魁祸首:“都是因为他,我才会这么痛苦。”有位来访者跟我说的第一句话:“贺老师,我这一生过得很不幸,而不幸的根源就是遇到错的人。”

来访者名叫邢芸(化名),三段感情都以身心受伤而告终。她的第一任老公事业有成,应酬也多。邢芸心疼他,劝他不要喝这么多。他觉得邢芸不理解自己,言语不合间动手打了她。一开始,邢芸选择了忍耐。随着暴力的升级,她不堪忍受地离了婚。

邢芸觉得当年太年轻了,找错了人,才遭了这么大的罪。第二次结婚时,她选了一个与前夫完全相反的人:性格柔弱、事业不如自己。然而,不到半年,他也开始打她。这让邢芸异常愤怒,果断离婚:“他什么都不如我,居然也敢打我!”

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后,邢芸不敢轻易再婚。后来,她认识了一个网友,陷入热恋。对方求婚时,邢芸拒绝了,坚持只同居不结婚。然而,一段时间后,这个男的也开始打她。“贺老师,您说我的命怎么这么苦,为什么总遇到错的人?”

只听这段故事,相信很多人和邢芸一样,觉得她的不幸是因为遇人不淑。这些人确实有问题,但把锅全甩在他们头上也有失公允。而且,归因于他们,邢芸的痛苦并不会减少分毫,遇见幸福的可能性反而更加渺茫。

我们继续听另一段故事。随着咨询深入,我发现邢芸成长在一个暴力家庭,从小就特别憎恶打女人的男人。但她会不自觉地被这类男人所吸引,因为她的潜意识渴望通过再现类似的经历,拯救和父亲一样的人,改写母亲和自己的命运。然而,邢芸并不清楚自己的内心,只能被命运拽着沦陷。

即便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邢芸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指望另一半为自己疗伤,结局依旧不会很美好。对方会很奇怪:我是来跟你谈恋爱的,怎么变成给你治病了?对方不是医生,非但治不了你的病,还可能把自己给搭上。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人在找“父亲”,希望弥补缺失的父爱;有人在找“母亲”,渴望无条件被爱;还有人在找“坏小孩”,满足自己冲出管束的期待……你会发现,错的不是我们找的人,而是找人的我们。我们想找的不是爱人,而是医生,注定一错到底。所以,改写命运的关键是邢芸,而非那些男人。

你的心对了,世界就对了。当你看清了自己,理清了自己的需求,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自然就能避开错的人了

如何看清自己呢?这个问题难以用三言两语来解释,想要做到也非一日之功。但我可以提供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看清自己的深层需求。择偶时,很多人喜欢列一堆外在条件,财富、长相、身材等。满足这些条件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对方能否尊重你、认可你等。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很难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第二个方向是看清自己的原生家庭。不要全盘否定,试图与过往彻底划清界限,那样反而更容易重蹈覆辙;不要无脑躺平,不做任何努力和抗争,代际传递很要命;更不要掩耳盗铃,有病不治只会遇见更多错的人。

第三个方向是看清自己的互动模式。和你在一起时,他总是问题多多,但和别人在一起后,他却像变了个人。其实,变的不是他,而是互动模式。关键变量就是你。你看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互动模式,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反应,才能够寻找到与自己的互动模式相匹配的人。

具体怎么做因人而异,可以自己学习和领悟,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看清自己,才能疗愈自己;你对了,找的人自然也错不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长得足够好再去恋爱,心痛是在所难免的,我把它叫作爱情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会经历痛苦,不断反思和成长,准备迎接成熟的自己和爱情。

03

相爱时快乐,相杀时心疼?这才是成熟的爱

拨开了有关“对的人”的迷思,找到了避开“错的人”的秘诀,接下来,就要努力构建专属于两个人的生活方式了。在这个阶段,我们爱的不是自己心中的爱情剧本,也不是自己想找的医生伴侣,而是和这个人共同构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看来,这才是成熟的爱情。单纯让人心动或心痛的爱不靠谱,且无法长久。毕竟你今天可以爱这个人,明天就可能爱那个人。但是,你过惯了一种生活,就不想换了。有些梗只有你和他懂,别人并不觉得好笑;有些事只有你和他会做,别人会觉得莫名其妙;你一抬眸他就懂,而他一举手你就明白……

台湾有一位老师分享过一个关于离婚的观点,我很受触动。他说离婚后,大家分完家各住各的,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晚上,他下班回家,一进屋就喊了声“我回来了”,却发现没人回应。等他把大衣脱下来伸手去挂,却发现衣帽架已经不在了。这就是离婚的痛苦。

不是失去了一个爱我的人,也不是失去了一份爱,而是失去了一种生活。人和爱可以替代,但这种生活没法替换。他在的时候,你每天回来碰到的就是这样的生活;他不在了,这样的生活就没有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丧偶特别伤人。有这样一个家庭,每次吃饭前,妈妈都会调整一下餐桌上的碗碟,把家人各自喜欢的菜放在合适的位置。正式开饭后,妈妈和爸爸会时不时为彼此夹菜。后来,妈妈离世,一家人便很少坐在一起吃饭了。因为每每回到那个场景,他们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其实,每对伴侣、每个家庭经营的都是一种生活方式。可惜,如今很多夫妻缺少构建共同生活方式的意识。白天,各上各的班,各约各的朋友;好不容易晚上一起吃饭,结果各看各的手机,各刷各的短视频;晚上睡觉,老婆搂着孩子睡,老公睡沙发。没有共有的时间和空间,又何谈构建共同的生活方式呢?

所以,想更好地拥抱爱情和婚姻,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创造共同的时间、空间和目标。

我见过有情侣一起制订年度计划,包括读几本书、到几个城市旅游、看多少部电影等;也见过有夫妻约定了许多家庭节日,包括夫妻共度日、周末家庭日等;还见过有宝爸宝妈一起协商育儿分工,包括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分工、有关孩子学习与生活的分工、孩子犯错时的分工等。

共建的东西越多,我们就越不想也越不容易去伤害它。这不是他给你的,也不是你给他的,而是你们共同建起来的。你伤害它就是伤害自己,你抛弃它就是抛弃自己。这也会让我们生出对另一半的心疼,我把它称为爱情的第三个阶段。

看到这儿,我想各位已经发现了,恋爱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经历心动、心痛和心疼这三次升级,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经过三个人或者更多人,也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就可以完成;极少数人很幸运,一步就能到位,但绝大部分人都要一一经历。

祝愿各位都能打怪成功,收获成熟又美好的爱情。

本期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岭峰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兼职教授;擅长领域有青少年心理成长、女性心理、积极心理学等;著有《和孩子做队友》《看你看你——袭击心灵大厦》《怪我怪我——推倒教育迷宫》《爱她恨他——吹落幸福面纱》等。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4年6月上

原标题《贺岭峰:谈恋爱就像打怪,经历三次升级才能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