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9号瞭望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向民在塔上瞭望。

□文/本报记者 崔立东 摄/本报记者 姜轶东 陈艺萌

小兴安岭有座山,山上有座塔,塔上有个人。

这个人就是“109”森林防火瞭望塔瞭望员党向民

他守护着5000多公顷山林,20年免遭森林火害。亲眼看着小树长大,大树长高,树木长成了森林,森林绿满大地。

春防、秋防,上塔、下塔,党向民像一只迁徙的候鸟,往来20个春秋。

青山不墨,初心不改。20年间,党向民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守望着连绵青山、茫茫林海,为祖国森林生态安全贡献了青春和力量,书写着新时代森林卫士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一班岗

6月15日,阵雨。这是我省春季森林防火期最后一天。连续几天的降雨,已经将山林湿透,通往109号瞭望塔的山路泥泞不堪,党向民只好徒步上山。

“109”瞭望塔位于伊春森工集团乌马河林业局有限公司乌马河林场施业区一座无名的山峰上,从林场驻地到塔约7公里的山路,由于山路泥泞,摩托车派不上用场,他徒步走了将近两个小时。

眼前这座瞭望塔是一座敞开式的铁架结构,高23米,台阶67级。正常速度,58岁的党向民登顶只需67秒。今天不一样,台阶湿滑,攀爬困难。

没有建筑物作参照,山顶这座孤塔,显得特别高大,令人望而却步。

“我在你上边爬,你紧跟我,把住栏杆,别往下看。”党向民看出了记者的心思,他用身体挡住记者的视线,避免视觉造成的恐高反应。

党向民鼓励记者,一共67级台阶,走一阶少一阶,“来吧!”

一阶、两阶、三阶……终于登顶,记者紧忙躲进一个简易封闭空间。这就是瞭望室,党向民的哨位。

瞭望室位于塔顶中心,四周围廊,目测约5平方米。室内一张板铺和一个小桌板,罗盘、对讲机、望远镜、蓄电池各就各位。

党向民抄起望远镜,走出瞭望室,回屋打开电台:“报告乌马河局公司指挥调度室,我是109号瞭望塔瞭望员党向民,现报告瞭望情况一切正常,报告完毕!”

党向民说,乌马河林场施业区属于一类防火地区,不管有无情况,即便是火线等级为零的连雨天也不能省略规定检查程序,规范使用报告用语。

瞭望塔瞭望员简称为“塔员”,职责是森林防火预警监测,包括及时发现火情、确定林火位置、观察火情变化、传递火情信息和为扑火队伍导航。

“今天是春防的最后一天,这是我的最后一班岗。”党向民向记者解释,春防期是3月15日到6月15日;秋防期是9月15日到11月15日。

“按一线工人算,我三年前就可以退休了,跟我“老铁”(塔)有感情了,就在塔上退了,干到六十(岁),站好最后一班岗!”

记者平复了一下紧张的情绪,走出室外,放眼望去,林海滔滔,远处,青山巍巍……

塔上20年

按规定,塔员是两人轮流值守,这工作条件新人不愿干,“我也信不着。”党向民向单位申请他一个人干,保证完成任务。

党向民高中毕业就回到养育他的大山,在林场从事采伐等重体力劳动,在一线干不动了,2004年,他申请上塔。

“头一天上塔,我恐高,心突突,当时想如果上不去我就不干了。好歹算是上去了,第二天腿肚子疼得要命,那是肌肉紧张造成的。”

塔上的生活孤独、枯燥、紧张,只有下雨天才能放松一下。

生活就更别提了,山上禁用明火,又没有电。能不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全看保温盒给不给力。水也金贵,为了节约用水,党向民在屋顶改造了一个水槽,收集雨水,用来洗手、擦地。

值班室“夏暖冬凉”。初夏像个焖罐,“水都焐热了”;初冬像个冰窖,“那种冷是彻骨的冷”。

这些年,生态好了,林子大了,野兽也多了。站在塔上,经常能看到野猪乱窜,偶尔也见黑熊出没。不得已,上山来回的路上,党向民要敲着铜锣壮胆,带个铁棍防身。

在乌马河林场,提起党向民的工作和为人,大家伙都竖起大拇指。

“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诚实可靠”是乌马河林场经理盛昭斌对党向民的评价。盛昭斌说,党向民在塔上20年,林场施业区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他熟知山形地貌,熟识周边人员,哪些人爱采山,甚至连采山人谁抽烟谁不抽烟他都掌握。他都提前打好招呼,做好提醒,把火险隐患消除在萌芽。

党向民还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站在塔上,好天气他能看出去10公里远。他的眼睛就是尺子,能精确测量出火点位置、距离。罗盘、地图、望远镜对他来说都是辅助工具。

“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哪道沟哪道岭都装在我心里。”发现火情,党向民会直接喊话扑火队,告诉他们火点靠近哪,旁边有什么标志,扑火队会精准到位,控制火情,避免酿成火灾。

常年在塔,居高临下,党向民看树梢摇动的幅度就能判定当时风力的级别。6月15日当天中午,记者和他站在塔上观察树梢摇动,党向民说:“三级风!”记者查询天气预报后,果然没错。

青山不墨

春防,看着树叶由黄变绿;秋防,看着树叶由绿变黄。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党向民清楚地记得,当初上塔时,塔下一丛三株白桦树苗还不及腿高,如今这一丛三株白桦树,相依相伴,茁壮成长,已经十几米高。他感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

“你和白桦树合个影吧。”不愿意抢镜头的党向民痛快地接受了记者的提议,笑呵呵地站在了桦树旁。

这些年,党向民看着这片林子长大,由无到有、由小变大,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你看,快赶上塔高了,等长到跟塔一般高,我就退休了。”话里话外,他流露出对这片山林的爱与依恋。

“过去过度采伐,够粗的树都伐没了,现在又都长起来了,再过20年,又能恢复到我小时候的状态。”党向民说。

乌马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长君告诉记者,这些年,森林生态资源得到了快速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9.7%,乌马河已经实现连续44年无森林火灾。

卓有成效的森林防火工作保障了森林资源的安全,以党向民为代表的瞭望员队伍功不可没。

进入新时代,随着无人机、智能双光谱摄像机、三维电子沙盘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森林防火已经从纯人力、纯人工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这些新的“耳目”大大提高了森林生态的安全系数。

党向民说:“感谢这些新伙伴的加入,我可以放心准备退休了。”

巍巍小兴安岭,青山不老,绿树长青!

◎记者手记

党向民会写诗,但他不让记者传播。

这是他写的一首《春防》:“深山老林杳人烟,独守孤塔查火源,为保青山常翠绿,春防愿守一百天。”

我没有遵守与他的君子之约,把他这首诗展示出来,想必他不会埋怨我。他觉得自己写的不好,“水平有限,怕丢磕碜。”其实,我倒觉得他真实、淳朴、可敬、可爱。

在塔上,党向民曾经是孤独的。“这塔上就我一个人,除了树木还是树木,那种与世隔绝的寂寞孤独,别说别人不理解,我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在塔上,党向民并不孤独。

看树木发芽,漫山葱绿,看草木枯荣,漫山红遍。

春华秋实,春天他迎来了最早一拨报春鸟,秋天他送走最后一批南飞雁。站在高山之巅,老党感觉自己就是大山的主人,参天的大树、起伏的山峦、争鸣的百鸟都是他的随从!

看着小松鼠上蹿下跳,啄木鸟一根筋似的傻傻地敲打着树干,他有时竟忍不住笑出声来。

百鸟为他歌唱,山风为他轻舞。于是,他不再觉得孤单寂寞,大自然万物生灵给他带来无限的乐趣。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20年来守望大山,他觉得那就是他的本分。

采访时,党向民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豪言壮语,他说,“我一辈子在大山里,看得很明白,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我辈应更加珍惜爱护。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