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高温天气频频来袭,降温冰圈、挂脖风扇、冷感湿巾等五花八门的“清凉神器”迅速走红。然而,有消费者发现,一些“清凉神器”实际并不好用,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果使用不当,可能有损身体健康。(6月26日《北京晚报》)

夏日炎炎,降温产品成为市场的热销货物。清凉项圈、挂脖风扇、挂脖空调、口罩爆珠、冰感黑科技汽车坐垫……这个夏天,“清凉神器”花样多多,吸引众多消费者购买。然而,热闹的景象下却隐藏着不少让消费者心寒的问题。在社交平台上,使用过口罩爆珠的消费者吐槽:“爆珠捏爆以后,特别呛鼻子、辣眼睛,多捏爆几颗,眼泪直接哗哗地流。”

一些消费者反映,所谓的“清凉神器”一点都不神奇,不过是概念炒作而已。其实,如果只是概念炒作,结果只是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更大的问题在于,一些“清凉神器”是危险隐患。广西曾有一名7岁的男孩戴着挂脖风扇睡觉,醒来后脸部无明显知觉,后被诊断为“患有面瘫”。武汉一名女子因不当使用挂脖风扇,出现口角歪斜、表情僵硬等症状。尤其是汽车内使用的一些“清凉神器”,存在不小的火灾隐患。

近年来,从冰感内衣到便携空调,再到冷感运动装备,各式各样的“清凉神器”层出不穷。商家利用消费者追求凉爽的心理,推出所谓的“清凉神器”。但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却常常被忽视。以一款降温冰圈为例,虽然宣称能够迅速降低体温,但实际使用中却发现冷却效果短暂,且反复使用后易滋生细菌,易对皮肤造成伤害。

面对忽悠人的“清凉神器”,监管部门需及时介入。消费者的失望和抱怨声音不断上升,反映出市场上一些“清凉神器”的虚假宣传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巨大落差。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监管部门应当采取行动,严格审查夸大宣传、质量参差不齐的“清凉神器”;通过建立更严格的产品检测标准,确保市面上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经过认证、安全可靠的。同时,对违规商家应予以处罚,以正视听,净化市场环境。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清凉神器”时应更加谨慎,不要盲目跟风,轻信过度宣传的产品。购买前应查看产品的成分、安全认证以及用户评价,尽量选择信誉好、评价高的品牌。

做生意要走正道,歪门邪道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还是中间商,都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让消费者寒心的商品,终究会上演一出“凉凉”。该让忽悠人的商家清醒了,执法需要实现让此类商家“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作者 郭元鹏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