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39军,为啥叫刘司令?懂行的都知道,39军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纵队的首长就叫司令员。

刘司令就是威名赫赫的开国上将刘震,四野数一数二的猛将,无论在黑土地,还是平津、华中和华南,甚或是朝鲜战场,都立功无数、所向披靡。

这样一位猛将,想而象之,肯定是威风八面、霸气外露。

但细观东北战史,刘震将军却似乎并不是这样的形象,而是遇事总往后躲一步。

一、打大仗往边站

比如1947年6月第三次攻打四平,刘震就意外地没有列入攻城主力,而是被派到南线打援,四平鏖战期间,二纵基本无仗可打。

若论当时东联各主力纵队的战斗力以及纵队主官的能力,刘震均有问鼎第一的实力。

其一,二纵与一纵同属头等主力。

什么叫头等主力?

战斗力彪悍,经常打胜仗。

兵力充足,二纵是新四军三师改编而来,全纵三万多人。

建制完整,底蕴深厚。这一条的意义是什么呢?部队有凝聚力,即使打仗有损耗也能迅速完成整补。东联早期的几大主力纵队,唯一纵与二纵属此范畴。

其二,刘震的任职既是最早的也是最连续的,没有中断,一纵换过司令,第一位是东北军旧将万毅。经历了一番小风波才换成李天佑将军,而当时对李天佑,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刚从苏联回来,究竟能不能胜任主力纵队司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实力,二纵与一纵可算并列第一,论主官和各方面加成,刘震实可排名第一!

但就是这样一位实力强劲的猛将,在几次关键战役中都有意无意地往后站一步。

1947年三打四平,细论其前后过程,不难发现奇怪之处。

三打四平之前是夏季攻势。

起初并无主次之分,东西南满主力一齐出动,二纵打怀德、战大黑林子都所向无前,与一纵各擅胜场、齐头并进。

至6月初东总部署攻打四平,分出先后主次了。

攻城部队是一、六、七纵,李天佑统一指挥两个多纵队(六纵只去了一个师),六纵洪学智、七纵邓华给李天佑打配合。

二、三、四和六纵的剩余部队在四平以南、东南准备阻击。

主要战场在四平,一纵和七纵都经受了重要考验。

二纵在昌图一线阻击国军九十三军,也起到一定侧翼辅助作用,但论其烈度,远非其他方向硬扛新六军所能比。

刘震将军的回忆录里,干脆略掉了这一场战斗。

什么原因呢?聪明人不难想到,把原来的一纵司令万毅调换成政委,而让八九年没打仗的李天佑当司令,林罗首长期望深重啊!

有人或许会说,安排谁打主力谁打配合,这是东总决定的事,不是你一个纵队司令说让就让。理是这么个理,但若有一定军事常识,可能会知道,战争决策过程是上下互动的,东总拟定作战计划,决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充分沟通酝酿基础上决策的。

本号之前写过邓华将军数次在战前向东总直接发电报,请求向一线增兵的。万毅被撤前也和林罗首长有过数次亲密接触。

刘震作为举足轻重的主力纵队司令,向东总就分配作战任务反映一下意见,应该不难。

动机是什么呢?尊重和理解林罗首长对李天佑的重托,让出好机会。成人之美嘛。

或者退一万步,刘震没有参与三打四平的作战安排,用来解释刘震谦退似不充分,那我们接着看。

并非孤证。

二、力辞兼职

刘震的谦退,似乎和大将人设不太一致。寻其根源,大概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

刘震是湖北孝感人,出身于红二十五军,当年和韩先楚同在一个班。红二十五军后编为红十五军团,刘震随之进入红一方面军序列。全面抗战爆发后,兜兜转转进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344旅徐海东、黄克诚麾下,和陈锦绣搭班子,他是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44旅不简单啊!两个未来的开国大将当主官,哪怕当时名位未显,两人的功劳也足以令人侧目。徐黄二位非常有特点、在中央非常有名气,尤其是黄克诚,向来有炮就放,无论对上还是对下,承受能力弱的就抵挡不住。

坊间议论非常多的韩先楚上将,和黄克诚不甚对路,故中道辞别,回延安学习去了。

刘震和黄克诚一直配合得非常好,后来这也成了有些人划拉圈子的历史渊源之一。

相比一纵司令李天佑等,刘震不是双一(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系统宿将,或许是刘震心存谦退不欲争先的历史原因之一。

1946年9月,二纵组建时,关于人事安排有一段小插曲。

二纵的3个师分别由新四军三师的八旅、十旅、独立旅升级,谁都以为战斗力较强同时又是刘震的老部队十旅会成为四师(也就是二纵序列的第一个师),但刘震不同意,建议按八旅-四师、十旅-五师、独立旅-六师这么排。

什么考虑呢?十旅和独立旅都是刘震抗战八年间带出来的老部队,得避嫌。

人事安排上,东总和黄克诚商量,刘震资历更深,请他出任纵队党委书记。刘震一听,连连拒绝。他在回忆录里说,吴是红一军团干部,还是让他做党委书记。

军队里党委书记例由政委担任,司令做副书记。如果打破这个规矩,纵队司令当书记,政委却做副书记,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但如果真做了,极有可能会像东总的配置,林是司令兼政委、党委书记,罗荣桓担任副政委。什么结果呢?极大强化刘震的地位。

但刘震没有捡这个眼前的便宜,仍按规矩和通例,让贤。

不仅是谦退,更是格局。大家面子都好看,消除一切不和谐因素,集中精力打仗。

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之嫌呢?

笔者近来对古史和近史做过一些对比,有些心得颇感有趣。正好结合刘震的例子稍稍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