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陇西因位于陇山之西而得名,既具史前文化的繁荣昌盛,又是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这里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中部,渭河由西向东贯穿全境,形成了宽阔的河谷地带,成为甘肃东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渭河流域海拔1600多米,山川地势适宜人类的生存与农业的发展,古文化遗址密集分布,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陇西县是我省的文物大县。多年来,我在甘肃的考古研究及全省馆藏文物信息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对陇西县的馆藏文物与古遗址有些接触与了解。陇西县最为知名的文物是吕家坪出土的漩涡纹彩陶尖底瓶,它是甘肃彩陶的代表性器物。1979年首次出版的《甘肃彩陶》图册就是以这件器物作为封面,出版面世后好评如潮,市场上一时洛阳纸贵,很快脱销。尖底瓶的征集与收藏还有一段曲折有趣的故事。1976年定西地区文物普查组与陇西县文化局文物组联合对文物保护单位展开普查摸底。调查过程中,他们在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里铺吕家坪生产队队长家吃饭,偶尔发现厅房墙上挂着一个沾满油渍的尖底陶瓶。经询问,队长告诉他们,这个瓶子是他1971年在村子南边的罗家山路口取土时发现挖出来的,看着不错,就拿回家拿它装润滑油了。大家便将挂着的瓶子取下来,经仔细观察,隐约可见瓶身有彩绘的线条,可能是件彩陶,于是说服队长将此瓶征集。瓶子带回后,经过清洗处理,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件浑身污渍的陶瓶,竟然是一件精美绝伦的漩涡纹尖底彩陶瓶。更为独特的是,尖底瓶本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但其纹饰却具有马家窑文化的特征。该遗址到底属于什么文化?这是一个悬念。20世纪80年代,我在研究大地湾发掘资料时,经实地调查确认,甘肃东部(天水、平凉、庆阳)普遍分布有仰韶文化遗址,但甘肃中部并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线索。在翻阅资料时,我们意外地发现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陇西县西二十里铺1974年出土的一件鱼纹卷沿盆,高13.6厘米、口径47厘米,残缺复原,大口圜底,腹部饰两条鱼纹,完全符合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早期的特点。那么,陇西县还有这么早的文物吗?这又成了一个疑问。

2022年5月,陇西县博物馆石小军馆长给我送来一本《陇西精品文物图录》的样书,征求我的意见,并邀请我到陇西县实地考察。正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试图破解关于吕家坪尖底瓶及西二十里铺鱼纹盆的谜团。但因新冠疫情的干扰,直至11月初才得以成行。多年没再去陇西县,这里已发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诸多变化,给我更大惊喜的是陇西县博物馆的崭新面貌和文物工作成果。该博物馆有了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独立馆舍,常年有《陇西历史文明》《李氏族谱陈列》展览及其他临时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陇西县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成绩斐然,社教活动红红火火,并多次获得有关部门的褒扬和观众的赞誉。为了进一步了解认识陇西古文化的内涵,我抽几天时间专门进库房观看陶片标本。作为考古专业人员,深知陶片里蕴藏着大量的考古信息。库房里各个遗址历年采集来的陶片,或布袋,或纸袋,整齐地码放在一起,每个陶片上均标有遗址的名称和编号。这是征集保管工作的重要环节,可见该馆的管理工作细致到位,管理人员具备了足够的专业素养。之后,又和大家一起赴野外,实地调查了暖泉山、庙坪、庙湾坪、梁家坪、吕家坪、堡子坪等遗址。多日的考察工作收获颇多,对馆藏文物以及渭河上游的遗址,亦有了更新更进一步的认识。从首阳镇到文峰镇数十公里,渭河谷地非常开阔,北岸多为山地,南岸则是连续的较为平坦的台地,几乎每个台地均有数千年前的先民足迹。时代最早的为西二十里铺的堡子坪遗址,我们采集到仰韶早期的夹砂罐口沿和陶甑底部残片,结合图录中该遗址出土的尖底罐,共同说明这是距今近70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鱼纹盆仅标明西二十里铺,推测其出土地也应该是堡子坪。这次调查的遗址中,最大的是吕家坪遗址,包括上、下吕家坪,下吕家坪遗存较丰富,从采集陶片分析,该遗址有仰韶中期、晚期及齐家文化遗存,以仰韶晚期为主,未见马家窑文化。因此,该遗址出土的漩涡纹尖底瓶应该是仰韶晚期向马家窑文化过渡阶段的产物,主体的文化因素还是属于仰韶文化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几代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与奋斗,陇西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已有6000多件,其中珍贵文物1004件。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他们精心编纂了《陇西精品文物图录》。这是一部内容丰富、雅俗共赏的力作,既展示了陇西县各个时代的文化成就,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图录分为化石、石器、玉器、陶器、铜器、瓷器、墓室砖雕、宗教造像、金银锡器、木器、书画、杂珍十二大类,挑选了具有一定学术和鉴赏价值的文物共345件(组)。值得赞赏的是,书中大多为陇西出土的文物,而且公布了出土地点,为读者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方便。对每件文物,都有概括的描述,并对其内涵、价值作了专业的阐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陇西县历史悠久,早到何时?图录给出了最新的答案,那就是距今近70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堡子坪出土的尖底罐即是确凿无疑的证据,该器物是我省目前独一无二的珍品。陕西的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曾出土过与之基本相同的完整器物。因腹部有小孔,口沿下有一周泥条鋬耳,故有学者将其定为陶鼓,但有学者认为其为葬器。图录中还收录了10多件仰韶中、晚期的陶器,给广大读者展示了仰韶彩陶的发展轨迹与绚丽风采。经考古调查确认,目前仰韶文化早期最西边的遗址当属陇西县首阳镇的堡子坪,从这里往西,至今未发现仰韶文化早期的遗存。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是史前中国面积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孕育的重要时期。近年来,随着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突破,有的学者主张,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已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因此,可以认为,陇西县处于早期中国的文明摇篮之中,也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不仅如此,陇西县境内还有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序列,繁花似锦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优美的齐家文化陶器、工艺精湛的齐家文化玉器在图录中均有充分的展示。

进入历史时期以后,陇西县的馆藏文物更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1965年至196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西河滩遗址发掘西周遗存,清理了24座墓葬,13座窑址以及房址、窖穴,这次发掘表明,陇西是周文化势力范围的西部边界。图录中的瘪裆鬲即是西周文化的典型器。20世纪70年代开始,陇西县文化馆和后来成立的陇西县博物馆对城乡周围的汉墓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汉代文物。1977年首阳镇樵家河汉墓出土了一壶、二敦彩绘陶器,白色陶衣上绘黑红双彩,以卷云纹、星斗纹描绘了天国世界的奇异景观,显示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水平;1983年文峰镇孙家坪汉墓出土了曲颈蒜头铜壶、铜剑等;2008年巩昌镇东阙坪汉墓出土了错银车马件、铜矛、铜锛、无字玉印、龟钮银印等,其中的龟钮银印表明墓主姓名为“陈午”。这些文物反映出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近年来,陇西县博物馆在巩昌镇西阙坪、巩昌镇李家沟门等地,相继清理了多座宋、金、元墓葬,出土了大量有图像的墓砖。同时又征集了一批流散在民间上的墓砖,馆藏墓砖文物达到900多件,这些墓砖或雕刻,或模印,画面有人物、动物、花卉图案,雕工精湛、题材丰富、生动传神、做工细腻,为研究宋元社会生活、生产、民俗、礼乐、信仰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中,宋代宴乐图墓砖人物多达17人,吹拉弹唱、鼓乐齐鸣,场面蔚为壮观,折射出宋代陇西社会的空前繁华。2012年,引洮工程通安驿镇栾家川段施工中发现了宋元之际的瓷器窖藏,出土的南宋龙泉窑瓷器造型雅致、莹润如玉,堪称上乘之作。这批瓷器与巩昌镇西郊元墓出土的瓷器,为我们研究鉴赏龙泉窑、钧窑的特征,提供了准确的断代标准。图录中收录了4件造型庄重、形制独特的元代舍利塔,馆藏文物中还有几件舍利塔,甘肃省博物馆也收藏有陇西县出土的舍利塔,总共达10余件之多。舍利塔的形制,采用亚字型台座与覆钵式塔身,饰摩尼珠,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点。这些舍利塔大多出土于陇西县城周围。文献记载: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包括今兰州市以东和四川省、陕西省的部分地区。舍利塔的功能是装殓高僧骨灰之用,由此可见,当时陇西城市繁荣,经济发达、佛教兴盛、高僧众多。

学无止境,我们对文物的解读仍需继续深入。寻找先民的历史足迹、探索文明的发展脉络,是每个文博工作者的职责。我们期望,将更多的馆藏文物公开展示、发表,继续讲好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编选更多的书籍,以飨读者。亦让社会各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陇西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陇西县人民的自豪感,激励全社会的文化自信,为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陇西县博物馆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