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6月27日消息(记者刘欣荣)“苏老师,我已康复,十几块钱的蒙药真的有效。”一位来自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患者奔波千里来到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找到蒙医肺病专家苏木亚教授治病。诊断过后苏木亚教授最终只开出了一张十几块钱的蒙药药方,让这位患者惊讶不已。一个月后,苏木亚教授收到了患者发来的康复信息。

6月26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揭秘蒙医药治疗肿瘤疾病神奇力量时,国家级名蒙医杭盖巴特尔教授正在蒙医肿瘤科为来自山东的一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几天前,杭盖巴特尔教授通过远程协同门诊,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10多名各民族患者提供了在线协同诊疗服务。与患者、申请协同门诊医生进行三方交流,最终给出诊断意见及治疗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盖巴特尔教授为患者诊疗(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杭盖巴特尔教授介绍,蒙医药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不仅有神奇的治疗方法,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近些年,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的各族患者“回流”蒙医院,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内蒙古卫健委相关人士坦言,内蒙古面积辽阔、人口分散,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在城乡之间有显著差异,造成人口和医疗资源难以匹配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程诊疗平台(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为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难题,2024年3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启动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远程协同门诊。远程协同门诊是在“医生对患者”的两方互联网诊疗模式基础上,新增“上级医生、基层医生、患者”三方模式,由基层医生面对面线下首诊,根据患者病情所需,向上级医院在线发起远程协同门诊,获得一个由双方医生共同搭建的诊疗新平台。专家在基层医生的协助下,与患者进行远程交流、诊断,通过远程协同门诊,专家一次出诊可同步服务多家医疗机构,截至目前,已有676家医疗机构开通了远程协同门诊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院长陈沙娜告诉记者,中医药(蒙医药)远程协同门诊的推出,不仅为中蒙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诊疗服务。通过远程协同门诊,各族患者可以在就近的医疗机构接受知名专家的远程诊疗,避免了长途奔波和高额的医疗费用。这是对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有力探索,对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护人员为患者针灸治疗(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针刺、放血、灸疗、整骨、拔罐、点穴、推拿……国际蒙医医院五疗康复、针灸推拿、蒙医整骨创新发展的传统蒙医特色外治疗法,让各族群众赞叹蒙医药的神奇。一些散落在民间的蒙医传统治疗技术也在努力下逐渐回归临床,许多国内外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肿瘤患者都是辗转多地后来到医院治愈康复。

鉴于部分盟市、旗县医疗机构的医疗人员数量、业务能力水平无法充分满足当地农牧民就医需求,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健康乌兰牧骑”走基层巡诊医疗队应运而生,深受各族群众好评。截至目前,“健康乌兰牧骑”小分队已深入内蒙古7个盟市48个贫困地区进行帮扶,行程27000多公里,派出专家500余人次,诊治患者16000余人次。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是由蒙、汉、回、满、藏、达斡尔、鄂伦春7个民族干部职工组成的民族大家庭。近年来,医院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增强蒙医药的文化自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全院干部职工“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医患关系,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医院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医院的发展历史,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事业的飞跃发展,也描绘了一幅祖国北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生动画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