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 黄媛艳

5年前问海南:崖州是何地?答曰:全国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南繁育种基地,宁远河冲积平原上扎堆的是农田、养殖塘。

今天再问海南:崖州是何地?答曰:全省唯一的科创高地,这里汇聚了34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高层次人才突破2000人,入驻企业超过万家,累计营收接近千亿元。

转型之快、引领之强,“崖州湾速度”的背后,是中央的关怀支持,是省、市的谋定指挥,是科技城人的争先勇为、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鼓足“精气神”加油干,科技创新引领驱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正加速奔跑在培优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便利。图为近日拍摄的G98环岛高速(崖州段)改建工程项目现场,该项目预计8月底全面完工。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真抓实干推动创新发展

在多个重点园区调研了一圈,科大讯飞海南公司总经理张树彬向集团投资委员会建议,在科技城打造“一总部四中心”!

这背后,是科技城下的苦功夫。得知科大讯飞有意在海南投资,园区千方百计争取了考察团离岛前两小时的时间,抛出满满的诚意;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科大讯飞“云签约”落户,园区一周内提供办公场所、人才公寓,企业“拎包无忧入驻”;企业入园的业务开展、项目推进,园区快速部署建设算力基础设施,一个个调度会、推进会与企业共商办法,聊得深了,经常误了饭点。

“企业投资就是要选择实干型的团队。科技城是科学家的家,是创新者的城。”张树彬透露,目前企业已在科技城缴纳综合税收9500万元,科大讯飞海南自贸港总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研发中心、国内国际业务循环中心、创新创业产业加速中心、讯飞创投资本中心等项目快速推进,为海南数字经济发展赋能。

投资者高看一眼,科学家结伴而来,科技城有了信心,亮出壮志:8年内打造千亿级园区!

然而,从科技新城建设普遍规律来看,张江科学城、广州科学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这些耳熟能详的国内成熟产业新城建设发展已长达二三十年,“后起之秀”杭州未来科技城、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成都科学城等也已建设发展十余年。科技城的底气从何而来?

“只有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才能更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创造更多可能性。”科技城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林海坦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城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切实担负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重大责任。

“生物育种是新事物,市场接受有个过程。创业前两年各处奔波收集的各类交通票,都能烧开两壶水。”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创始人感叹道,“科技城敢携手企业向‘新’而行,努力跑赢生物育种产业化新赛道的‘冲刺赛’。”

不能等风口到了再做准备。在很多人对生物育种持观望态度时,科技城早已布局。全国首个生物育种专区从0到5000亩,企业、科研机构相关实践有了基地;10余个种业公共科研平台高标准建成,“揭榜挂帅”创新模式广发“英雄帖”,科企共研、成果转化有了通道。

更进一步,科技城抓住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机遇,因地制宜在全国首创种业CRO(合同研发组织)业态,52家掌握一流育种技术的种业CRO主体迅速集聚,入园的中国种子集团等阵型企业加大资源导入力度,牵头打造多个差异化的种业CRO平台。一年的时间,种业CRO服务产业链从无到有,商业化育种体系创新打通了南繁产业与事业并举的“任督二脉”。

依托科研项目的支持,入园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自主研发了海上作业支持系统。近日该团队“走”出国门,在国际石油巨头——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的首座海上平台绽放溢彩,由此也获得了此公司后续5座海洋平台安装作业的合作机会,科技城顺利畅通中东海上油气开发合作的渠道。

国际市场的认可,是科技城五年如一日坚持的最好回报。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人类未知的深海,也给园区带来了未知的产业。盯准深海产业,园区组织专家深入调研,把脉支招;面向企业登门拜访,倾听需求。水下机器人有优势、深海关键小件有需求、深海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有机会……科技城仔细梳理产业链上下游,清晰地理出83个主攻的细分领域。

“园区加快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加快产业化进程;创新科企合作模式,强化跨企业、跨领域协同,努力朝产业化方向迈出更大的步伐。”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吴静璇说。

敢为人先提升园区承压能力

企业产业项目筹建部分服务,不仅免费,还快!三亚用友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基建工程部负责人朱兆志在全国20多个省市做项目,科技城提供的“无费区”服务,他还是头一回碰到。更让他意外的是,该服务还是“城小二”主动联系企业提供。

“省了8万元,筹建时间快了4个月。”朱兆志感叹道,“科技城营商环境优、办事效率高,值得企业投。”

全省首创政务服务“码上办”、高频事项“秒懂办”、人才认定“智能办”、政务事项“无纸办”……多个政务服务创新组合拳打出,科技城不断刷新重大项目行政审批速度,“拿地即开工”“秒批”等,让投资者获得比黄金还宝贵的信心。

“抢抓机遇,需要快人一步的紧迫感。我们主动向先进城市学习,企业‘无费区’建设等制度创新就是学习成果的具体转化。”园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肖洒说,党建引领政商关系亲清分明,让更优的营商环境成为引资和引智的法宝。

以“外联”开展制度创新,以“内聚”强化园区特色。科技城不再简单做各项政策的承接者,而主动做联动发展的同行人。

“2021年园区首版人才政策更多是政策落实,运行过程中发现享受政策的人才和园区需求的产业人才匹配度不高,2022年立即修订了科技城人才政策;针对园区就业创业的国际人才,深入调研后梳理形成人才报告,为省里相关政策出台提供参考。”科技城管理局人才发展部部长郭东亮透露,园区从大处优化政策,从细节处尊重人才。在这里,每份投递的简历都能得到反馈,线上吐槽区每个意见都能得到回应。

“作为科创高地、开放前沿,科技城会比许多地区遇到更多新问题新挑战。遇到了,就要想办法解决好,蹚出一条路来。”林海表示。

做有担当的人,建有温度的城。这就是科技城,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会因成绩骄傲,不会被困难击倒,更不会让机遇溜走,新征程上迈出的步伐铿锵有力!

(海南日报三亚6月26日电)

短评

激扬争先勇为的精气神

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

短短五年多,从零起步,到如今汇聚34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集聚26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入驻11471家科技型企业,累计营收接近千亿元……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超凡的速度,“跑”出了一片令人瞩目的科创高地,这是科技城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具体写照,也是蓬勃兴起的自贸港昂扬前行的生动缩影。

“崖州湾速度”背后,有园区建设初期的深谋远虑、主动向前,有激烈竞争之时的敢为人先、抢抓机遇,有成型起势过渡期的真抓实干、开拓奋进……在科技城的奋斗路上,处处彰显着“拼”“闯”“实”的精气神。

抓机遇,“拼”字当头。面对“科技沙漠”“人才荒漠”等挑战,科技城放大“三度一色”优势、不拘一格广招人才、以“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干劲推进工作……正是靠着时不我待、比学赶超的主动作为,科技城拼出了引才的力度,拼出了项目建设的速度,拼出了园区发展的加速度。

谋突破,“闯”字为先。科技城率先布局生物育种,建立全国首个生物育种专区,在全国首创种业CRO业态,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正是凭借这股敢于探索、勇于“吃螃蟹”的闯劲,科技城不断实现科研和自身发展的新突破,塑造发展新优势。

出成效,“实”字为重。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化作贴心“城小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拿地即开工”“秒批”“无费区”……科技城多举措创新创优,出实招求实效,不断擦亮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透过“崖州湾速度”,我们看到了一方冉冉升起的科技新城。眺望未来,继续奋斗、勇往直前,科技城定能为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写下更多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