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正在办公的朱老总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信件,写信的人竟然是前不久还担任“东北剿共总司令”的国民党卫立煌。

信中的内容令朱老总吃惊不已,面对卫立煌的请求朱老总也拿不定主意,只得去请示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立煌

卫立煌为什么要给朱老总写信,两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交往和故事呢?毛主席是如何答复的?

卫立煌和朱老总的友谊

据曾在卫立煌身边潜伏的我党同志赵荣声回忆,两人在第一次会面后,卫立煌曾跟别人这样形容朱德:他是个气量大、诚恳、忠厚的长者

从这句话可见,两人的见面是愉快和谐的,朱老总凭借人格魅力,让这位曾经的“剿共”要员对他改观。

朱老总和卫立煌的友谊来源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双方共同面对侵略者,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在陕北、华北等地区进行过多次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在卫立煌指挥的忻口战役中,双方精诚合作,国军方面在正面战场以血肉之躯阻挡了侵略者进攻的脚步。

后方八路军为了保卫同蒲铁路,为了保障正面战场的作战,派出了9个团的兵力在全方位打击日军的补给、交通等关键线路,尤其是以夜袭阳明堡为显著战绩。

在这一战中我八路军部队击毁了日军24架战斗机,整个机场夷为废墟,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击碎了日军企图增援战场的计划,粉碎了侵略者想要“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1月12日,为参加蒋介石召开的第一战区、第二战区会议,两人乘坐一节车厢从临汾出发前往洛阳,这是他们二人的第一次见面。

卫立煌提起了阳明堡战役,感谢朱老总和八路军做出的贡献,朱老总则回复“共同抗日义不容辞。

第一面的互有好感,期间两人一起探讨了战争局势和对一些国内国际事件的看法,也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

在知道朱老总等共产党人出身贫寒却坚持践行革命理想的经历后,卫立煌十分动容,因为他与绝大多数国民党将领显赫富裕的出身不同,也曾有过一段艰难的经历。

朱德的朴素、谦虚、坚韧等品质也深深感染了卫立煌,这段经历让他彻底对我党改观,第一次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许之前对我党的印象实在太过片面和偏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老总也认为卫立煌和其他国民党有着很大不同,他是个有着强烈民族情绪和正义感的人,是有着质朴本心的国民党将领。

这次会议之后,卫立煌和朱老总在接触中互相欣赏,惺惺相惜,奠定了双方长达几十年的友谊基础。

1938年1月31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时任第二战区司令的卫立煌还亲自前往八路军指挥部给朱老总拜年,两人一同欣赏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卫立煌近距离接触到了八路军战士的真实生活,看到了共产党的对待朋友的坦诚和对待工作的认真。

1938年2月,日寇纠集10万大军发动韩信岭战役,意图将中国军队赶出黄河以南建立华北伪政权。

卫立煌第一时间邀请了朱老总会晤,双方共同探讨接下来的作战事宜,两人同吃同住,经常彻夜讨论作战计划,齐心合力阻挡了日寇的脚步,为指挥部和当地军民转移争取了有利时间,保存了我军战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以蒋介石为首的部分国民党故态复萌,在外部威胁还没有解除时,又把眼光放在了“限共”这件事上。

期间甚至还做出了不少破坏合作和团结的事,比如他曾私令胡宗南进攻延安,也曾明确指示卫立煌扫清太行根据地。

但这些都被卫立煌拒绝,这并不是因为他和朱德的私人关系,而是在民族大义的面前保持着一个人本应具有的是非曲直观。

两人的友谊也在越来越多的接触中变得更加坚固,这是一种志趣相投的好感,更是一种殊途同归的爱国情怀,这些都促使着不同阵营的两个人越走越近。

我们从两人的接触轨迹中也不难发现,卫立煌的心正在向我党靠拢,那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和原有队伍渐行渐远,又是怎样认清部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真实嘴脸呢?

卫立煌和蒋介石一步步走向分崩离析

我们在阅读近代史时,不难发现蒋介石在选用将领问题上,或多或少都有些“任人唯亲”,不管是陈诚还是胡宗南,又或者是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张灵甫,他们身上都具有明显的“蒋派”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世好、黄埔出身、浙江老乡、忠诚,只要占到其中一项,再加上一定能力绝对会被重用。

以刘峙为例,被蒋介石派到淮海战役战场前,连宋美龄都有点看不下去,提醒他谨慎用人,但就因为刘峙忠心听话便能得到蒋介石看重并委以重任。

卫立煌却与绝大多数革命将领不同,他的地位和功绩是自己一步步拼出来的。

卫立煌是安徽人,小时候家世还算显赫,可随着父亲过世,家庭生活落差不可谓不大,吃不上饭或者有些夸张,但想要上学却很困难,好在他的哥哥一直供他读书。

卫立煌是个既有天赋又肯努力的人,上学期间每门课程都很优秀,生活中尊敬兄长,孝顺母亲,堪称民国时期“二十四孝好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他有着那个年代该有的热血,想要在军阀混战中寻求和平,有着想要出人头地改变现状的决心。

于是他选择追随中山先生的理想,加入到国民党队伍中。期间又结识蒋介石,凭借优秀的战斗指挥能力帮助蒋解决了不少危机,这才一步步走到权利的中心地带。

毫无疑问蒋介石最开始对卫立煌是满意的,抗日战争之前,曾任命他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和第十绥靖区司令官,是鄂豫皖“剿共”总指挥,1936年还授予卫立煌上将军衔

但即便如此,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可避免的渐行渐远,究其原因不过是政治立场的分歧。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前,日本人已经纠集了40万大军蓄势待发,面对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蒋政府竟然还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这让卫立煌十分着急。

忻口战役过后,在守卫华北的众多国民党将领中,卫立煌无疑是表现最好的一个,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他将阵地守得密不透风,将日寇的脚步禁锢在黄河以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战绩好,表现出色,种种特质或许让蒋介石误以为卫立煌是个没有自己想法,一味忠心听话好棋子,可事实上卫立煌并非如此,从西安事变前他就对蒋介石有所不满。

抗日战争期间,大敌当前还发动了皖南事变,甚至多次想要在陕北搞事情,这些举动都让卫立煌十分震惊。

尤其是随着对八路军和共产党了解逐渐深入后,对比之下,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认识也更清晰、

因此在蒋介石多次要求他配合胡宗南进攻革命根据地后,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终于将“将帅不和”的情绪推到顶峰。

1947年12月25日东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意图将国民党军队驱赶围困至沈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东野军的迅猛攻势,国民党军队接连败阵,先后失去了几个重要城市的控制权,蒋介石想要放弃沈阳,在北固守长春,向南保留葫芦岛和锦州等地以便保持和华北地区的连接。

经过综合考虑后,蒋介石认为卫立煌是最好的选择,甚至不惜让其接替自己的第一心腹陈诚。

原因是当时东北地区的绝大多数将领都曾是卫立煌下属,他的军事能力突出也能够担此重任,而且在统帅远征军期间和美国人关系好,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好感,综合恒定之下卫立煌于1948年2月正式接手东北指挥权。

但蒋介石这次总体作战部署却被卫立煌直接否决,他认为想要拿下东北,必须要死死守住沈阳。

因为当时东野军已经占领了辽西、辽北部分地区,如果国民党主力部队撤出沈阳,那么很有可能在路上被解放军围攻,不如占据沈阳逐渐向外辐射,徐徐图之。

两人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最终只能选择一个折中方案,由卫立煌暂时保住沈阳,待情况稳定后再撤守锦州。

按照军事层面来讲,两人的争执都不算是私人情绪,不过是根据现有情况分析出最有利局面,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但战略部署过后,私人情绪肯定再次占据上风,本就对卫立煌不满的蒋介石,必定不会继续忍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段历史中,很多人分析当时的卫立煌或许已经开始向解放军倾斜,他的战略部署十分温和,在进攻方面也不积极,很多时候采取的都是温和防守的作战方针。

这就导致林帅在毛主席和中央的指挥下先后拿下长春锦州后,蒋介石终于开始对卫立煌肆无忌惮的发泄不满,于同年11月10日下令对卫立煌撤职查办,派专机将卫接回南京申斥,随后将其软禁看守。

卫立煌出逃后向朱德求助

1948年11月2日,这是卫立煌离开沈阳的第三天,这一天沈阳解放,持续了52天的辽沈战役结束。

20多天后,蒋介石不顾“战局失利也不要你负责”的承诺,宣布对卫立煌撤职查办。

因此卫立煌从东北回来后不久,直接住进了北平的孙连仲公馆,被人限制出行,也有了大把时间思考东北失败的原因,禁预测自己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如今战事紧张,蒋介石没有时间处理卫立煌,但一旦腾出时间,卫立煌面临的结局绝对不会太好。

卫立煌在多年的接触中了解蒋介石的为人,也对自己的结局心知肚明。经过多方衡量后,他决定趁着蒋介石被逼下野的那段空白时间悄悄逃走。

1949年年初,卫立煌看到淮海战役的局势,也得知了蒋介石早就在给自己找后路,他不想去台湾也不想作为战犯留在大陆,于是几经辗转甩掉了毛人凤在其身边安插的特务,带着身边的家人匆匆前往香港避难。

由于时间紧迫,他根本没有时间回到老家接来母亲,到达香港后卫立煌十分焦心,一方面出于对未来的恐惧,另一方面又怕自己的出逃遭到蒋介石和毛人凤的报复,万一拖累年过八十的母亲,自己有什么脸面面对家人,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立煌的紧张和无助周围人看在眼里,于是秘书给他提建议“您和共产党还是有交情的,尤其是朱德有过不少并肩作战的经历,不如给他和共产党写一封信,请求他们帮助照顾老人家,相信他们会帮助你的”

卫立煌听到这个建议后深以为然,他太清楚共产党的为人了,即便自己的名字被定在了战犯名单中,但中共也有很大可能保护母亲的周全。

于是他提笔给朱德写了一封信,希望中央能派人去合肥保护照顾自己的母亲,不要被他做下的错事牵连,也不要被特务们恶意报复。

朱老总很快收到了卫立煌的来信,卫立煌和别人不同,是抗日名将,更是爱国将领,在很多时候大是大非面前都能保持本心,也是个值得一交的人,但现在他的身份是逃亡的战犯,能不能帮助他不是单独的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于是朱老总将这封求助信交给了毛主席,询问毛主席要如何处理卫立煌的求援,毛主席思考后做出批示:

卫立煌和我党渊源颇深,有交情,又曾在困难时期多次给我们支援物资,能帮还是要帮的。

为此毛主席还亲自对合肥方面作出指示,要求其保护好卫母的安全,不要惊吓到老人和其他家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朱老总给卫立煌回信,将其母亲的情况和我党做出的行动告知了卫立煌。卫立煌感动不已,决心正式向我党靠拢,待稳定后一定要回归大陆。

经过多方协调帮助,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和夫人毅然回国,并于4月6日正式前往北京,为了欢迎他,朱老总和周总理还特意去接站,毛主席之后还特意宴请。

回归后的卫立煌一直为了新中国工作,曾在政协担任要职,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古人说“朝闻夕死”,这句话形容卫立煌再合适不过,他的人生是精彩的,从追随革命脚步到迷途知返,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如此眼明心亮。

虽然不堪的过往并不会被历史抹去,但如今我们提起他,只需要记得他是拥护中国的爱国人士,更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爱国将领,是值得尊敬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