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四川县(区)委书记访谈

四川省大竹县委书记李文章:聚力点燃创新引擎 重塑大县荣光、建设美好竹乡

人民网达州6月27日电 (记者朱虹)近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指导的“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调研采访活动走进达州市。

在此期间,大竹县委书记李文章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分享大竹县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等城市规划建设、“擦亮‘川字号’土特产品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如何实现“向新而行 向高而攀”的考量和实践。

打造一批国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在最近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大竹县作为产业大县,请您谈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李文章:作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近年来大竹的产业在转型中逐渐“蝶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抓产业紧盯工业不放,抓工业紧盯制造业不放”,聚焦“制造业突破性崛起”关键大事,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提质倍增计划,同步推进三产融合增效,推动大竹在新一轮产业竞争的赛道上换道超车、强势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鸟瞰达州市大竹县城。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是推动产业集群再上新台阶。推进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珠峰攀登”行动,加大政策、要素、环境配套保障,同步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计划,培育壮大天宝锦湖、川环科技、东柳醪糟、鹤鸣宏华等头部企业,打造龙头型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集聚的全产业链条,力争3年内“2+3+N”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大竹经开区。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二是推动发展平台跃升高能级。坚持把园区作为制造业突破性崛起的“策源地”,构建以大竹经开区为核心,石河、庙坝、月华、柏林、川渝合作示范园等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的“一区五园”格局;建设一批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技术转移转化及科技成果资源共享。

三是推动智改数转释放新动能。搭建大竹“智改数转”服务中心,推行智改数转诊断“保姆”服务,强化华为大竹云计算数据中心储存交互和算力支撑,建立县域企业紧密型高效能生产协同机制,3年内基本建成智慧工业园区,9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乘“云”而上、借“数”发展。

四是推动标志产品突围新赛道。全面承接“双城圈”重庆极核优质要素溢出,打造“零部件加工”到“一体化整装”的地方性产品;充分发挥苎麻、竹林等再生资源富集优势,抢占“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新赛道,形成“竹麻”拳头产品,打造一批国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环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两个重点”

着力夯实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产业“三个支撑”

人民网记者: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整体谋划,强调要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请您谈谈在创新方面,大竹县有什么成效和下一步有什么举措。

李文章:近年来,大竹县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两个重点”,着力夯实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产业“三个支撑”,有效打通科技经济结合、科技金融结合等“三个通道”,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至62%,打造工程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平台34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5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80.9亿元。不创新无新路。下一步,大竹县将聚力点燃创新引擎,加快汇聚澎湃动能,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融入成渝科创走廊,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科创平台,培育一批国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天使孵化器作用,做大做强与四川大学共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发展壮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平台,推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二是构建科研创新生态。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园、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县域创新生态系统,助力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大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推动创新资源、人才、政策、服务向企业集聚,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

三是建好创新人才宝地。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同步发力,完善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学术贡献、项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聚力构建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一批学科专业,培育壮大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大竹工匠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竹北城新区一角。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充分发挥县城的关键支撑作用和县域统筹功能

完善城市路网,畅通城市“经脉”

人民网记者:四川省委、达州市委都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并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按照中等城市规划建设”。近年来,大竹县城建设成效明显,符合建设中等城市的条件,请您给我们谈谈大竹如何推进中等城市规划建设?

李文章:大竹作为达州市唯一一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3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30万人的县城,具备建设中等城市的空间格局、基础支撑、人商流量,这也是大竹发展的底气和活力所在。市委明确提出“按照中等城市规划建设大竹县城”,为大竹绘好了“大写意”,大竹就要画好“工笔画”,我们将对标省委、市委要求,充分发挥县城的关键支撑作用和县域统筹功能,完善城市路网,畅通城市“经脉”,在3年内完成“中等城市骨架全面建成”关键大事,建设重庆都市圈北向卫星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竹县红花湾交通枢纽。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是首抓空间布局。无缝对接达州主城“南拓”,加快建成32公里环城大道,全线拉通竹凤大道、北城干道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城市主轴,加快建成翠屏大道、锦绣大道、高铁站路网组团等干线道路,构建“一环两轴多干线”的60平方公里城市主骨架。

二是优抓城市建管。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和功能补短,全域开展“城乡融合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北城新区、高铁新区、东柳产城融合区组团式发展,加快建设“内外兼修”的美好竹城。

三是重抓产城融合。优化以大竹经开区为核心的“一区五园”产业空间布局,分类建设金利美“夜经济”、幸福煌歌“购物型”、北城新区“娱乐性”、巴国古城“文创类”四大商圈,加快中农储·川东智慧国际农博城、川渝(大竹)货运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竹县苎麻丰收场景。林仁荣摄

鲜明“农业出彩”思路

擦亮“竹字号”土特产品牌

人民网记者:大竹县既是工业大县,也是农业大县,特别是提出了“农业出彩”思路,请您谈谈大竹县如何贯彻落实省委“擦亮‘川字号’土特产品牌”决策部署,让“农”字底色转化成出彩亮色,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呢?

李文章:谈到大竹农业,我先用三个6来为大家简要介绍。第一个6,粮食产量位居全省第6;第二个6,在达州市农业“国”字招牌“四乡三都两基地两县”中占据6席,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美誉,并被纳入国家优质粮油基地、全国优质生猪生产基地;第三个6,我们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了“稻麻茶竹椿虾”6张名片,大竹田里有稻虾、坡上有椿麻、山中有竹茶。总体而言,大竹传统农业基础扎实,正处于农业大县走向农业强县的关键时刻,我们将鲜明“农业出彩”思路,擦亮“竹字号”土特产品牌。

一是让“土”有根。其一,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量质并重建好“天府良田”,守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其二,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抓好“土特产”种植基地培育,让田边路边、荒山荒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产业线,确保特色产业基地保持在100万亩左右。其三,纵深开展种业振兴行动,拓展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建设成果,擦亮农业“芯片”,让更多的大竹好种子破土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醪糟公司生产车间。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二是让“特”有品。当前,我们的重点是要推动“土特产”形成突破性、示范性、标志性的品牌效应。糯稻方面,传播好“中国醪糟发源地”声音,推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稻渔园区联合创建国家级园区;苎麻方面,高质量承办中国(达州)世界苎麻产业发展大会,推动苎麻园区争创省三星级园区;白茶方面,坚持“稳面积、提品质、壮品牌”的思路,制定大竹白茶等级标准,做靓“大竹白茶”区域公用品牌;竹方面,加快竹材料科技产业园建设,创建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香椿方面,完成“大竹香椿”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使用,掌握香椿行业话语权;小龙虾方面,建立四川稻虾产业研究院,推广“平田”养殖模式。

三是让“产”有链。坚持一手抓种植基地培育,一手抓龙头企业壮大,推动农民种植端、企业加工端、市场产品端同步发力,加快延长做强生产经营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走好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力争新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既让大竹农业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全国知名,又让群众增收致富、生活甜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城河新貌。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

为重塑大县荣光、建设美好竹乡而努力奋斗

人民网记者:此次我们的采访主题是“向新而行、五区同兴”,我们了解到,大竹县也提出了“向新而行、向高而攀”,请您为我们谈谈在这方面的整体打算。

李文章:今年3月,大竹召开了县第十四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确立了“向新而行、向高而攀,为重塑大县荣光、建设美好竹乡而努力奋斗”主题,“新”就是要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而行、行而求变;“高”就是要把牢高质量发展“硬道理”、锚定市委赋予大竹南翼跨越的“硬任务”,向高而攀、攀高致远。

我们将以重塑大县荣光、建设美好竹乡为总目标,坚持“工业强县、农业出彩、三产聚能、民生提质”思路,实施“主城引领、两区联动、城乡融合、全域振兴”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生命之水”高质量配置、制造业突破性崛起、立体综合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中等城市骨架全面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成功“五件关键大事”,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加快构筑新优势、奋力铸就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竹。具体而言,就是要重塑“全国争先进、全省当标杆、全市扛旗帜”的大县荣光,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好竹乡,力争到202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冲刺700亿元;用3—5年,冲刺全国百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