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2003年湖南一位母亲培养自己的儿子13岁上大学、17岁进中科院博硕连读,被称为是“东方神童”,但在20岁时儿子却被劝退,母亲愤恨无奈的说“你怎么不去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岁就能识千字,8岁就考上了初中,12岁时一举拿下物理化学竞赛一等奖,13岁被国内顶尖湘潭大学物理系破格录取,17岁就进入中科院进行博硕连读。这样的履历拎出任何一个都是人生巅峰,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在日后成为了大家的笑柄。

1983年湖南省的曾雪梅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处于家庭贫寒,曾雪梅自儿子诞生就对其进行特殊教育,因为他们深知学习才是穷人唯一的出头之路。

所以曾雪梅夫妇就将希望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从小就抓教育,在别的小朋友还在幼儿园玩耍的年纪,曾雪梅就逼迫儿子魏永康学习。每天在墙上写满各种要背诵的古诗,需要记住的公式和单词,可以说不等到他睡觉就不能停下学习。

平时放假,母亲就会将永康锁在家里,给他准备很多书,时间久了,永康只知道在家读书,从来不会和同学打交道,渐渐周围的同学也疏远他,在这样的高强度教育环境下,永康的确在各方面的学习都比同龄人快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连越级到高中,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湘潭大学,一路攻读到中科院的博连硕。最初他在别人嘴里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受人瞩目的神童。但在魏永康看来,自己从未和同龄人融入过,女孩子更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被他视为蛇蝎。

曾雪梅教育永康的方式非常简单,向来只信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她坚定的认为只要儿子专注在读书上,就能改变全家的命运。

上大学时,永康曾和一名女同学聊了一会天,让母亲知道此事之后将他臭骂了一顿。因为曾雪梅总是告诫儿子“女孩子是毒蛇,会将你拉下水的”。

为了看好永康的生活,曾雪梅专门在儿子学校附近租了一个一室一厅的房子。生活中除了学习上的事,曾雪梅都不让永康插手,一有时间就让永康去学习,几乎让永康对学习达到了偏执的地步。

甚至曾雪梅为了让永康将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在高中时还学会了给曾永康喂饭,这样能让他腾出手来看书。就这样到了2000年,永康顺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了最年轻的博硕连读研究生。

然而到了中科院,没有陪读的政策了,曾雪梅也就无法进入学校陪着永康一起生活学习。母亲无法提供照顾后,永康彻底失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要学习搞研究,永康还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但在上中科院之前,他的所有事务全都是母亲来打理,这样直接将生活和学习的节奏打破了:冬天不知道穿衣,夏天不知道脱衣,就连考试都会忘记参加,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永康的生活一团糟。

导师也很快发现,这个从小不和同龄人沟通的孩子,没有正常人的沟通能力,就连论文都不知道如何去写,书本之外只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2岁孩子,这样的孩子怎么能留在中科院做研究呢?

更何况中科院是一个着重搞科研的地方,而永康在科研方面并没有突出的特点,这里不需要一个只会读书的人,所以在2003年7月份,永康就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退学了。

永康回到家,母亲曾雪梅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自己毕生打造的艺术品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她咽不下这一口气。受挫败的永康也骤然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他便天天宅在家打游戏,沉迷在一个虚幻的世界。

曾雪梅看到自己的孩子变成了这样,天天在家里的墙壁上写打油诗“好苗错移栽,未成栋梁材,土地贫缺肥,园丁无能耐,已将好苗误,疾首痛心怀。”这样的诗足足写了上百首。

甚至在她最愤恨的时候,直言“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事到如今,曾雪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从不自省这件事的原因是否出在了教育上。

好在永康在亲戚的支持下,开始慢慢走向正轨,学会出门买菜,还学会了与朋友一起去歌舞厅娱乐。没过多久永康的生活已经与常人无异,不仅找了工作,还结婚生子,不再过着神童般的生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有重新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继续在北京深造。毕业后他从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神童,转变成了懂得生活的丈夫和父亲。但在2021年,魏永康因病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