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出分的日子。

这几天,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网络上有不少考生查到成绩喜极而泣的画面。有些考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高分,也有考生考得不尽如人意,但其实只要尽力了就好。

接下来摆在孩子们面前的,又是另一个大关——填志愿

不少家长开始为孩子奔走打听,毕竟这是关乎孩子未来职业方向的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最近,一场关于填报志愿的争论,至今余波未了。

#01

被追捧的实用主义

前不久,考研名师张雪峰跟一个想报中医的女孩连线,登上了热搜。

女孩来自河北农村,成绩490多分,想学中医,而张雪峰一上来就问了一个犀利的问题。

“你爸你妈是做什么的?”

“都是农民。”

“你家里边是医生吗?有在医院工作的吗?”

“没有。”

“那很有可能你要放弃学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张雪峰眼里,普通人家的孩子,好就业,才是填报志愿的第一考量。

很多人力挺他,说穷人需要张雪峰。

但换个角度想,张雪峰的话也是功利性的,他忽略了孩子本人的意愿。

去年7月,一名家长到张雪峰直播间咨询,说孩子模拟考了590分,能不能报新闻学专业?

张雪峰说,闭着眼睛选一个专业,都比学新闻好。

家长反复解释,新闻学是孩子的爱好啊,张雪峰急了:“这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个事,就是把他打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雪峰说,学新闻的学生80%毕业后没有从事本行业。

可放眼望去,有多少人在从事大学本专业?就连张雪峰自己也不是。

#02

专业≠职业

2003年,张雪峰考上郑州大学的给排水工程专业,他自己并不喜欢。但在当时,工程类专业很吃香,是正儿八经的好专业,毕业后非常好找工作。

可在大四时,张雪峰看周围同学都在考研,便主动帮大家查资料,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喜欢干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后,张雪峰去北京一家考研机构上班,从一个小代理逐渐走上了讲台。

2016年,他的《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讲课视频被传到网上,一夜之间获得十几亿播放量,粉丝暴涨到几百万,从此他走红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年填报的志愿,和日后从事的工作并不是绑定的。

另一个可以参考的名人,是作家余华。

1978年,余华高考落榜进了卫生院,跟着父亲当了一名牙医。五年来,他掰开过几千张嘴巴,却看不到人生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一个有天赋和理想的人被绑在不喜欢的地方,他终有一天会逃离。最终,余华追随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作家,创作出《活着》这样的伟大作品。

可以说,只有像余华这样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才最有可能获得成功。

而张雪峰的报考理念,主打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忽略了——

考生本人有多么强的意愿,为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努力?

#03

“铁饭碗”,在哪里?

去年有一部爆火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里面有一个桥段,是范伟饰演的王响,一心要把儿子王阳送进钢铁厂顶班,哪怕他当时已经隐约觉察到厂里大不如前,却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响有错吗?他可能没错,他的一生都在钢铁厂这样的国企度过。所以,在他的经验和认知里,国企就代表着铁饭碗,代表着生活稳定。

是的,过来人都认为,照着自己的脚印走,错不到哪里去。

张雪峰也是如此,他的观点是基于稳定,追求生活中最大的确定性。

可现在这个时代,还有绝对的稳定吗?

20年前全国最火的专业,叫通信工程,因为那时候手机正在普及,大家都觉得中国移动会是天下最好的工作。

就连被张雪峰抨击的新闻传播,曾经也是分数最高、学费最贵的专业。

我们看到的热门专业,都是当下的市场环境评估出来的热门。

但以后呢?大学四年毕业之后,如果再加上研究生三年,你还能保证热门的依然是热门,稳定的依然稳定吗?

大厂裁员了,公务员也降薪了,时代的风向,说变就变,真的还有所谓的“铁饭碗”吗?

求稳没有错,但不能只把希望寄托于选对专业上。所谓的“天坑专业”,如果你能做到比别人更精更专,照样是一大优势。

最近有张图很火,这届年轻人纷纷跨界,想方设法实现财富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真正的铁饭碗,不是选中了一个好的专业,而是拥有无论时代怎么变换,你都能有饭吃的能力。

今年高考的报名人数又创新高:1342万人。这1342万人,每一个都是有独立思想意志的个体。

张雪峰的建议可以参考,但不能全听。

毕竟人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高考也只是一次选择而已,人生的十字路口还有很多很多,每一次都是在塑造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