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阳县素有“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的美誉,刺绣具有造型新颖、寓意深刻、祈福纳祥、感化人心的特征。当地坚持非遗传承与开发转化并重,把刺绣做到门帘、枕头、鞋子等用品上,让生活充满了艺术。图为千阳绣娘制作的虎头刺绣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千阳县坚持开发保护、传承转化、融合发展的思路,把西秦刺绣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引导21个刺绣合作社,带动周边1.2万名妇女家门口就业创业。图为千阳县金达莱刺绣合作社理事长王海燕向大家展示虎头帽。

一只奶山羊,串联起一条产值25亿元的全产业链;一颗红苹果,创造了三上太空“飞天遨游”的亮眼成绩;一顶虎头帽,带动全县1.2万名妇女家门口创业就业……近日,记者跟随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探访当地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八百里秦川向西,“七山二塬一分川”的千阳县,因地制宜,多业并举,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闯出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新路子。矮砧苹果、奶山羊、刺绣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带来村强民富。去年,千阳县65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8618.66万元、村均收入132.59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村1个,100万元以上村25个,50万元至100万元村14个,10万元至50万元村26个。

土沟梁变成“花果山”

千阳县种植苹果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2012年引进“矮砧”苹果新品种,加上大力推广新技术、扩大种植,2021年千阳县矮砧苹果面积达13万亩,被认定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随之跻身“全国受市场欢迎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

去年,千阳县南寨镇宝丰村集体经济“家底”达到3500万元,而10年前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跨越式发展背后,正是依靠一颗苹果“种”出了致富路。宝丰村将苹果作为主导产业,探索出“党支部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服务+能人大户示范+群众自主发展”的模式,在集约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品牌化销售、专业化管理的加持下,土沟梁变成了“花果山”。

“这些年,我们的苹果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品牌越做越大,家家户户都受益。”南寨镇党委书记兼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刚告诉记者。借势苹果产业,宝丰村还衍生出了苗木繁育、冷链储存、加工销售等上下游业态,打造全国首位初级生态原粮精加工生产基地,建设分选仓储区、加工展示区、民宿旅游区,全力推进农旅融合。5年来,宝丰村发展苹果园3000亩,繁育优质苹果苗木171万株,产出优质苹果1.5万吨。

随着“家底”逐渐殷实,宝丰村在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方面,也构建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比如推行村民治理积分制管理办法,将村民日常管理积分情况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挂钩,充分引导村民参与村级事务。村集体每年投入120万元专项用于教育和养老补助,解决农村“一老一少”两大难题,厚植民生底色,涵养文明新风。

对于全镇的苹果产业前景,张永刚心里的算盘打得长远:“接下来,镇上计划打造集物流、仓储、中转于一体的现代化冷库体系,推动苹果产业集群发展,把‘千阳苹果’这个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千阳县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布局,围绕果业、旅游、文化等多业态融合,打造有山、有水、有园的果业综合园区。千湖林海生态农业园区是独特农旅融合示范庄园,樱桃种植大棚和苹果种植融为一体,人们还可以观赏田园风光、感受千湖湿地的风光。随着千阳特色的果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这颗“金果果”将创造出更大效益、带来更多甜头。

奶山羊“唱”响新牧歌

千阳县域光照足、水质好、饲草丰茂,让当地奶山羊产业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72年千阳县从宝鸡市柳林滩农场,引进由著名奶山羊专家、西北农学院教授刘荫武选育成功的纯种“莎能奶山羊”,建起千阳县种羊场。目前全县建成4个万只羊场、15个千只以上规模养殖场、310个百只以上家庭牧场。

一只奶山羊“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牧歌,年产值25亿元的全产业链正在持续延伸,谱写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穿靴戴帽”全副武装、穿越“云雾弥漫”的消毒通道,记者进入崔家头镇崔家头奶山羊高效养殖示范场的封闭式羊舍参观区。该养殖场由崔家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450万元建设,总存栏规模1000只。

通过示范引领“数字农业”,建成全封闭、智能化羊舍,配备自动化饲喂系统、环控系统、挤奶系统等设施设备,实现育种、饲养、扩繁全方位智能化管理。“养殖场采用良种、良舍、良料、良法养殖模式,全阶段使用优质配方饲料精准饲喂,有效提升奶山羊产量和羊乳品质。”陕西正大奶山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景辉说。

崔家头养殖示范场以正大集团龙头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投资额保底收益,按照先农民、再集体、后企业的利益分配方式,构建起了现代乡村产业联农带农的共富机制,奶山羊产业真正成为崔家头增收致富的“领头羊”,示范引领千阳县奶山羊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畜牧业发展。

全脂羊奶粉、乳酸菌配方羊奶粉、儿童羊奶粉、蓝莓酸奶……在飞天羊奶工厂体验馆,品类繁多的羊乳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品尝起来酸酸甜甜、各有滋味。企业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内,新鲜出炉的酸奶产品正沿着传送带有序进入包装环节,两条智能生产线每小时生产1.2万盒,“酸奶加入冰袋后完成装箱,然后通过空运销往全国各地。”陕西飞天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何文辉介绍。

指尖上“绣”出获得感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个小朋友头戴虎头帽、手持点燃的烟花棒登场,让人印象深刻;冬奥冠军谷爱凌戴着虎头帽向大家拜年的视频,也在网络上获得广泛关注。

千阳县素有“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的美誉,每逢冬天来临,小孩子会戴上虎头帽,既用来避寒,也寓意避除灾邪、平安长大。虎头帽来自一种民间手工艺——西秦刺绣,离不开一群指尖上飞针走线的女性——千阳绣娘。

走进西秦刺绣产业园,琳琅满目、颜色鲜艳的刺绣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花鸟虫鱼、青铜器、古诗词等以刺绣的艺术形式再现。王海燕是产业园内的一位资深绣娘,扎着低马尾笑意盈盈,工整的细弯眉毛也像绣上去一般。她曾在上海打工15年,回到家乡后创办了刺绣合作社,现在是千阳县金达莱刺绣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固定用工达到30人到50人,灵活用工300人,辐射带动3000人务工。”王海燕说。40岁的陈亚萍是周边村庄的妇女,每天接送自己的小孩上下学,其余时间她会来到产业园里做工,每月能赚2000元。

如今,通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机器加工相结合的方式,刺绣实现了生产的批量化,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变得更为可控。在南寨镇闫家村的刺绣加工车间里,机器声轰鸣不断,绣花机穿线,雕刻机打样。妇女们静坐在缝纫机前穿针、引线、调整,你绣个虎头、我裁只爪子,手指舞动起来如行云流水。37岁的张娟妮,平日里主要负责在缝纫机上做虎头帽的尾巴:“我的刺绣手艺是从小跟着母亲学的。当绣娘,是一个很好的活路,照顾家的同时还能挣钱。”

据悉,千阳县坚持开发保护、传承转化、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经成立了21个刺绣合作社、6家省市级非遗工坊、7个传习所,发展了11个刺绣专业村,带动就业1.2万人,年产值达86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6000多元,“指尖上的艺术”让更多陈亚萍这样的妇女体现价值感、收获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