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国,万古长河;巍巍华夏,幅员辽阔。立足于考古实证,由国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出品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播出之后获得业内外一致好评,被赞为“在全媒体文化传播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硕果”。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今年的重磅项目,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Discovery探索频道拍摄制作的大型探访式纪录片《文运中国》也正式筹备启动。6月26日,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何以中国》鉴赏对话暨《文运中国》启动仪式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举行。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晓东,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方世忠,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台长、总裁宋炯明,以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等部门领导出席活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赵辉,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张意轩,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助理、《何以中国》联合总撰稿人周繁文等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对《何以中国》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对话和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破文化传播数据量级以作品凝聚时代共识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出品的纪录片《何以中国》以创新性的影像表达解读“考古写史”,通过追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探源“何以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世忠表示,纪录片《何以中国》坚持“以物论史、以史增信”,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力图揭示中国何以为今日中国的内在逻辑,其创制过程无疑是一次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当前,上海广播电视台正紧紧围绕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目标,实施“新闻立台、文化兴台、融合强台”的核心战略,坚持从自身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发挥在时政、财经、人文和外宣四大领域优势,守正创新,追求卓越,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不断提升内容创制的品牌、品质、品位,全力打造具有中国审美和人文特质的纪录片创制高地。

《何以中国》总导演干超介绍,纪录片人和考古人最大的共同点便是“寻真”。通过找寻文物的真,探索古代社会的真,感悟文明起源发展的真,观众就能看到更可感、可信的文明图景,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就会更深远一些,对我们的中华文化就会更多一分底气和自信,对千百代来成就今日之中国的祖先们就会更多一份温情,这或许就是一部又一部《何以中国》这样的作品将会凝聚成的时代共识。

《何以中国》自2023年12月9日起在东方卫视和百视TV等网络平台播出后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一举打破文化传播的“数据量级”,创下了亿级体量的传播,在国内大屏端累计曝光超10亿人次,全网各端传播总量突破60亿次;在199个国家和地区触达1.5亿海外电视用户。同时,该片还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口碑纪录”,在腾讯视频、优酷、豆瓣等平台都获得高分和高反响,从考古学界到权威媒体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赞誉该片“有深度、有信度”“树立起了全媒体传播典范”“是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极好教材”。

立足考古研究成果解答何以中国内在逻辑

《何以中国》不仅以影像真实记录考古发掘的第一现场,还采用5G+AR、超高清8K等拍摄手段与电影手法,再现古代中国的重要场景,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据介绍,《何以中国》的创作过程长达3年之久,过程中上千人的创制团队累计行程达4万多公里,梳理学术资料共300多万字,脚本撰写字数达40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与会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对《何以中国》给予高度评价。赵辉表示,《何以中国》把上万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非常概括、清楚的形式加以呈现,是这部纪录片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所在。周繁文认为,《何以中国》中既有历史进程,也有具体而微小的故事;既有王侯将相,也有能够覆盖社会全阶层的各种人物,展现出所有人都参与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

马萧林表示,《何以中国》是对数十年来考古成果的集成,是对考古成果最好的转化方式,让考古人和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更能感受到这段历史。尹鸿认为,《何以中国》将宏观文化和微观命运相结合,让宏大的文化主题背后也有了微观表达。张意轩则围绕“好的作品要怎样留住更多年轻受众”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目前,该片已入选2023年度文博行业十大热点事件,全国18家博物馆成为首批收藏《何以中国》的单位,并已启动国际版制作,将以多语种版本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呈现中国审美与人文气质打造纪录片创制高地

活动当天,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Discovery探索频道拍摄制作的大型探访式纪录片《文运中国》也正式筹备启动。该系列纪录片将秉承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初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访文化地标,探寻中华文脉,以中西对话、古今交融的视角,阐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深厚的人文底蕴。

回顾过往,自1993年中国第一个以纪录片为名的电视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开播,上海广播电视台深耕纪录片领域的车轮便开始转动,近年来更是通过一部部聚焦重大主题、弘扬中华文明、凸显上海特色的精品佳作树起了行业标杆,先后推出了《诞生地》《十年逐梦路》《大上海》《我们的国家公园》《长江之恋》《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等优秀作品。

放眼当下,一批极具人文情怀和承载历史记忆的片单对外发布,正构建起上海广播电视台兼具中国审美和人文气质的纪录片创制高地。其中,《大江南》全景展现江南历史和江南文化,挖掘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穿越时空的述说》以上海612处红色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为核心,以新颖的叙事方式和多元化的呈现手段创新讲述红色故事。《叶尔羌河》厘清喀什地区的历史源流,正确反映叶尔羌河流域的民族、宗教、文化衍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书写岁月流转文明篇章的同时,上海广播电视台还在用镜头记录着涌动不息的人间万象。《田野之上》全面展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实践案例。《前浪》揭示老年生活的真实图景,从不同维度展示城市对老龄化问题的思考。《东方枢纽》深刻诠释超级工程东方枢纽对于上海城市更新发展的重大意义。

与此同时,一批礼赞山河万物蓬勃生机和呈现东方智慧的纪录片也将与观众见面。《我们的国家公园》展现中国谋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以及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东滩,鸟类的家园》全面展现上海崇明东滩重要的生态功能与价值,生动呈现上海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懈努力。《梦行怒江》记录云南深处绝美秘境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俗,同时展现了上海对怒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方位支援。《文运中国》通过两位外籍主持人纵横华夏千里的探访,以第一视角实地体验中华文脉的守正与创新,感受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第三季将延续伴随式的记录风格,为保罗•萨洛佩科徒步穿越中国的历程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对话东盟》从社会、经济、科技、生态、人文交流等五大领域展现中国与东盟在过去30年的交往。

一部部既饱含温度又立意深远的作品正承担起上海广播电视台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传承弘扬上海城市品格精神的重任,同时又以其创新力和影响力彰显着主流媒体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