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泉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持续加大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让历经风雨、饱经风霜的非遗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烟火中。

2024年1月18日,在临泉二中校园里,一批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携带葫芦烙画、蛋雕、剪纸、空竹等,与在校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这些非遗的过去和现状。精彩的现场展示吸引大家跃跃欲试、积极参与。而这只是临泉二中从“非遗进校园”到开设非遗课程的良好开端。自此,每个周六放学后,这些课程就会如约而至,倍受同学们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

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董一言已经不知是多少次携蛋雕这门技艺走进校园、走近青年学生。他说,让同学们爱上蛋雕,亲自动手在鸡蛋壳上雕刻,既增长了大家的见识,又锻炼了同学们的耐心,深受大家欢迎。

无独有偶。2024年5月29日,临泉县韦寨镇实验小学迎来了一批玩杂技的人,杂技小演员在简陋的舞台上闪转腾挪,做出一个个惊险动作,杂技的妙趣引得同学们欢声笑语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进校园。

为让这些非遗重获新生、发扬光大,临泉县致力于走产业化的路子,让非遗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肘阁抬阁、临泉杂技、毛笔制作、火叉火鞭、葫芦烙画……一项项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繁星,绽放在临泉文化的天空。

临泉肘阁抬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之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项目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处于传承无人、演出无市的尴尬局面。为此,临泉县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帮扶、传承人培育命名等,肘阁抬阁演出活动逐渐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农村传统庙会、集市、节庆活动中,大放异彩。2008年,肘阁抬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临泉县首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项目。

临泉是中国民间杂技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为让杂技艺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临泉县创办了周末杂技大舞台品牌活动,启动“周末杂技大舞台”演出活动,“民间绝活展演”“传统节目展演”成为大舞台的亮点。先后创办了6所杂技学校,建设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和杂技博物馆,鼓励杂技节目创新,一大批新人涌现出来,一大批杂技节目先后在央视亮相,走向全国演出平台。目前,临泉现有杂技团队队872个,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杂技产业年创收入逾5亿元,杂技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临泉县还搭建了姜尚文化艺术节、桃花艺术节、山羊美食节、樱花艺术节等一批文化节庆活动平台,把文化演艺类非遗纳入各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民间杂技、肘阁抬肘、火叉火鞭、唢呐等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保留节目。同时,把食品类非遗作为各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专设展销区,供游客品尝购买。把物品类非遗作为展出、展示的旅游必备品。此外,临泉县还把非遗纳入“送文化”下乡重要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临泉县还对非遗进行分级管理,不断加大扶持力度。非遗获批后,除了获得相应级别的奖补外,还对项目日常运营进行管理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给予相应奖励。在此基础上,还着力从政策、法律法规、日常管理等方面,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得非遗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目前,临泉县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共7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项。此外,临泉现有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3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9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70人。(赵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