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6月27日消息(记者舒震)随着夏至节气悄然离去,吉林省的田野间,“晚”春耕的繁忙逐渐落下帷幕。而此时,吉林各地的农副加工品生产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呈现出勃勃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厂内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央广网记者 舒震 摄)

在农安县巴吉垒镇的于丫酸菜厂内,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厂区内,流水线运转不停,一车车翠绿的酸菜被倒入巨大的酸菜池中。工人们身着工作服,戴着手套,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初加工。他们首先将酸菜沥干水分,然后经过生产线,酸菜被自动切丝、切片、切块,随后经过严格的包装程序,一箱箱精美的酸菜产品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为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于丫酸菜厂采用深井弱碱水腌制酸菜,经过100天以上的发酵,再通过二次乳酸菌发酵有效降解亚硝酸盐。这些细节的把控,使得于丫酸菜口感脆爽,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于丫酸菜已经远销北京、辽宁、河北、山西、海南等地,年营业额突破两千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酸菜等待发酵(央广网记者 舒震 摄)

作为农安县的明星企业,于丫酸菜厂为双榆树村提供了80余个就业岗位,让农民在土地农耕之余,每人每年平均增加收入3万余元。同时,对于种植白菜的村民来说,每亩地也能增加两三百元的收入。于丫酸菜厂总经理付国峰表示:“我们致力于与村民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于丫酸菜厂还注重科技投入,引进了先进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如今,4名工人就能完成日产包装量1200箱的任务,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两到三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行二次发酵(央广网记者 舒震 摄)

近年来,吉林省坚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在线上,积极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鼓励农户通过淘宝、快手等直播平台进行直播销售;在线下,则组织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增收渠道。此外,全省各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还面向全国开拓市场,全力推动各类资源向乡村集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