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昌都市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昌都市全景。
图为工人们在挑选野生山核桃油的原料—核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工人们在挑选野生山核桃油的原料—核桃。
图为唐卡画师在交流唐卡漆画创作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唐卡画师在交流唐卡漆画创作技巧。
图为洛隆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援藏医生在救治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洛隆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援藏医生在救治患者。

从大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大美林芝”到“魅力昌都”,改变的是地理空间,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和奋斗底色。

从一台台医疗设备到一座座医院大楼,从一册册图书到一座座学校,从一条条宽敞道路到一幢幢漂亮民居, 无处不透露着“福建元素”的融入。

30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障和改善民生、干部人才交流合作、产业支援促进就业、文化教育支援等,共选派十批653人次干部人才进藏开展工作,投入各类援藏资金近50亿元,规划实施援藏项目1118个,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0年来,一批又一批福建援藏干部人才闻令而动,一茬接一茬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援藏精神,紧紧围绕“四件大事”和“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援藏工作,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促进闽藏两地各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福建力量。

  凝心聚力架起交往交流交融桥梁

20多年前,福建省首批援藏干部李振泰收养了一名8岁孤儿央金,并带回福州。在汉族爸爸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在福建援藏干部集体关心关怀下,如今,央金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一线干部。她说:“我要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来感恩福州这座幸福之城”。

不仅仅是李振泰和央金,30年来,一批又一批福建援藏干部人才驻扎在雪域高原,用真情换真心,与各族干部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为闽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架起了桥梁。

2023年8月,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的40名学生跨越山海前往福建,与福州教院附中学生代表齐聚一堂。闽藏学生通过才艺表演、交换礼物、互动交流等活动,开启了为期8天的研学旅行。

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福建省援藏工作队还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国情教育,组织受援地青少年和基层干部到区外参观学习考察,并帮助受援地群众到区外就业创业。

仅2023年,就组织昌都青少年、农牧民、宗教界人士、妇女代表、村干部等各类群体600多人次分批赴闽开展交往交流交融“三交”活动。

同时,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突出以闽藏文化交流、基层文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浸润”工程,推动各民族团结一家亲。

唐卡绘画是西藏灿烂的艺术瑰宝,而漆画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精美的图案设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在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的努力下,它们的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唐卡漆画。

出身唐卡世家的青年画师仁青郎加在参加了首届中国农民漆画高级研修班后,开始尝试创作第一幅唐卡漆画作品。在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的支持下,让唐卡和大漆艺术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穿越千年的“跨界碰撞”。

随后,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持续做大做强唐卡漆画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唐卡漆画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当地带来了更多收益。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林芝市援建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还是组织昌都市演职人员赴闽开展优秀文艺节目巡演,历批福建省援藏工作队都在助力闽藏两地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频度不断增强,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真抓实干助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坚持科学援藏,从林芝的“输血”到昌都的“造血”“培育”,逐步将“福建理念”“福建元素”“福建经验”融入当地,在帮受援地打基础、促发展的同时,推动一批又一批项目落地见效。

沿着福建援建的栈道登上比日神山,放眼八一镇,“福建元素”早已深深融入。福建路、厦门广场、福建公园等一个个福建援建的项目,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林芝各族群众说,福建援藏以来,林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2016年7月,福建援藏工作调整到昌都。立足昌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形成“1+3”清洁能源开发模式,着力培育一批小而精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一片光伏、一方铜矿、一只藏香猪、一袋水泥、一瓶核桃油、一瓶葡萄酒、一支藏香、一个园区、一头林麝、一瓶啤酒”为内容的“市县联动、一县多品、县县有特色”的援藏产业布局。

2023年9月28日,满载着4万瓶玉曲鹭·野生山核桃油的货车驶出左贡县,奔向厦门,标志着2023年度厦门援助左贡县消费帮扶产品实现“10万瓶”和“1000万元”的双突破。

得益于当地特殊的生长环境,左贡核桃具有维生素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等特点。2022年,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引进厦门国企促成左贡县“玉曲鹭”核桃油项目落地。截至2024年4月,累计销售核桃油22.4万瓶,145名当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超5000元;在核桃采摘收购环节,间接带动2000多户农牧民群众实现增收600多万元。

夯达村村民丁增卓玛是“玉曲鹭”核桃油项目众多受益者之一,从2022年开始,丁增卓玛一直在贡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工作。她说:“过去,老百姓都是自己卖核桃,现在有人固定收购,我还有了稳定工作,核桃真正变成了群众增收的‘宝贝’。”

“十四五”以来,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15931万元,打造了2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争取规划外资金,推进昌都烈士陵园修缮工程、卡若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站、昌都市传染病医院、边坝县城区供水提质增效工程等规划外项目,加速了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见效的真实体现,也是每一位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员的不懈追求。一直以来,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一份份民生问题清单变为民生成绩单,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针对昌都市部分县乡医疗人才缺乏、队伍活力不足等问题,福建省组建“学福建、学三明医改”小组团,以左贡县为试点,大力推进县乡一体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改革财政资金投入运行模式,推进乡镇卫生院竞争上岗,实施全新绩效计算体系,初步打破了基层医疗队伍“吃大锅饭”现象,缓解了乡镇医疗卫生人才“招不到、留不住”难题。

今年上半年,大骨节病患者曲古卓玛在侄女的引导下,来到边坝县人民医院进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当她拄着拐杖站起来时,高兴得合不拢嘴。不仅是大骨节病,福建支援的昌都市妇保院,洛隆、左贡、边坝、八宿县人民医院还实现“包虫病”“多指畸形”攻坚清零,并打造9大中心、新建10大学科,成功实施全区“首例手术”2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推动建设“闽昌名师工作室”,并在卡若、八宿、边坝、洛隆、左贡等5县(区)成立学科工作站,先后组织近20名福建省中小学(学前)学科带头人赴昌都开展送教送培,辐射昌都学校10余所;组织省属重点高校教育专家共计11名教师赴边坝县进行送培送教,获益师生约800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援藏工作队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实施“千人培训”计划,组织西藏各级党政干部和专技人才400余期8500余人次赴闽开展培训,邀请区外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450多人次到西藏授课,当地受教育群众6万余人次。此外,搭建闽藏(昌都)科技特派员协作平台科技特派员制度,精准推进“小组团”援藏模式,为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福建柔性智力支持。

不忘来时路,薪火永传承。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将坚定心中信仰,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过程中续写新时代闽藏“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