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我国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导致了许多过去被忽视或重视程度不足的药材,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例如,天麻、黄精、玉竹、白芨、半夏和艾草等药材,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便从野生药材演变为经济价值颇高的农作物,吸引了众多农民投身种植。

然而,由于我国药材种植市场的规范性有待加强,部分药材种植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投机炒作、使用硫磺熏蒸、囤积居奇等。

这些问题不仅导致部分药材市场过剩,还使农民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在这方面,玉竹的情况尤为突出。它亩产收益可达5万元左右,曾经被农民视为“摇钱树”,然而如今却遭到大量农民的弃种,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竹,属于百合科黄精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野生资源遍布广泛,从东北的黑龙江至南方的广东,几乎随处可见。它喜欢生长在海拔500至3000米的林下或山野阴坡,成为我国民间常用于草药之一。

在药用领域,玉竹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玉竹便以“葳蕤”之名首次亮相,并被列为上品。书中对玉竹的描述为:“今处处有,其根似黄精而小异,服食家亦用之……”,由此可见,在古代,玉竹已非罕见之物,而是广为人知且普遍使用的药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汉代时期,《名医别录》首次将玉竹命名,这一称谓延续至今。关于玉竹的药用价值,我国古代众多医籍均有记载,尤以“补中益气、滋阴润燥”最为常见。因此,玉竹自古便被誉为我国著名的滋补良药。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具有显著滋补效果的玉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们纷纷深入深山老林大量采挖玉竹。尽管我国野生玉竹资源丰富,但过度开采仍导致其产量逐年减少,市场价格不断攀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场对此类产品的需求旺盛,价格居高不下,野生资源稀缺,这自然刺激了玉竹栽培业的兴起。因此,大约在2000年,人工种植玉竹的行业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那么,玉竹种植是否具有光明的前景呢?从当时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前景非常乐观。玉竹既可作为药品,也可作为食品,且无毒性及副作用。

此外,它还是医药行业和食品工业的关键原料,并且是当时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出口商品。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玉竹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2010年的种植效益为例,玉竹通常在播种后2-3年收获。一般来说,每亩地需要300至500公斤的种子。种子用量与产量呈正比关系。例如,一年生玉竹的产量是种子的4倍,而两年生玉竹的产量则是种子的8至10倍。

简而言之,如果一亩地种500公斤的一年生玉竹,产量可达2000公斤;若种500公斤的两年生玉竹,产量则在4000至5000公斤之间。2010年玉竹的收购价为每公斤新鲜玉竹10元。按照最高产量计算,玉竹的亩产值可达5万元。

这一亩产值几乎是当时稻谷产值的30倍。因此,在玉竹刚开始发展的那几年,农民们曾将其视为“摇钱树”。许多农民纷纷放弃传统的稻谷种植,转而种植玉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时光推移,玉竹所面临的问题逐渐显现。从2010年至2014年,玉竹价格稳步上升,连续数年维持高价。这一局面极大地激发了产区药农的种植热情。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仅玉竹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其他次要产区以及非玉竹产区的种植面积也大幅增加。

到了2016年,玉竹的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由于玉竹通常需要种植3年才能收获,前几年的种植面积激增导致2017年至2020年产量的大幅上升。这自然导致了玉竹市场价格的显著下跌。

此外,在市场行情看好的那些年里,许多药商纷纷囤积货物。再结合2020年疫情的影响,玉竹的出口几乎陷入停滞(注:玉竹的出口量通常在7000至8000吨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20年,玉竹产量上升,药商纷纷囤积货物,导致出口受阻。这三者相互作用,使玉竹市场陷入低迷。收购价格远低于当年的种苗价格,销售困难,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

原本很多农民还想坚持坚持,看看能不能有起色,没想到这低迷一下子就持续了好几年。因此,到了今年,许多玉竹产区纷纷减少种植,甚至有农户将前两年种植的、尚未收获的玉竹全部铲除,转而种植中水稻等其他作物。

玉竹的品质并非不佳,相反,它在食用和药用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问题在于盲目跟风种植,看到行情好转便一哄而上,最终导致供应过剩,市场崩溃。

如今,玉竹产新期来临,受种植面积减少的影响,今年产量较去年有所降低。鲜货行情高于去年同期,但希望广大农民朋友不要因行情上涨而再次盲目跟风种植,否则最终受害的将是自己。

各位朋友,你们所在的地方有种植玉竹的吗?你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