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6年读博,梦想成为科研大咖,谁料最后变成了"无学位博士"!

1800个家庭的希望破灭,1800份付出打了水漂,1800个梦想被无情碾碎...这剧情够得上狗血电视剧了吧?谁承想,现实永远比戏剧更离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医科大学1800名同等力学博士被勒令退学、不授予学位,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愤怒质疑,有人困惑不解,仿佛演绎着一出荒诞剧。校方这波操作,是依法依规还是霸王条款?高校与学生,本该是"相濡以沫",怎就成了"相爱相杀"?不得不说,这背后有太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了...

先来回顾下这出教育"狗血剧"的情节

1800名医科大博士生被要求退学、不给学位,理由是没达到毕业要求。这帮苦读6年的学生们蒙了:合着我们这学位是看着好看,拿不到手啊?

更狗血的在后头,校方竟然要求博士生必须拿到省级以上科学奖,这才能顺利毕业!这...不是在逼良为娼,啊不,是逼学生走捷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慢,这剧情还没完。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校方的这波骚操作,竟然有法可依!原来早在招生简章里,就明确写明了"宽进严出"、"达不到要求就退学"的霸王条款。合着学生从入学起,就已经吃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啊!看来真应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入局容易出局难啊!

说实在的,校方这波"宽进严出"的操作,真是让人无语问苍天。

"严进宽出"还差不多,这种吃进大锅饭,上桌只给一碗汤的做法,说不过去吧?学生6年寒窗,付出那么多心血,最后竟得不到一纸学位,这不是断人前程吗?退一万步讲,就算质量把关再严格,也不能做得如此绝情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校方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实在是失之偏颇。

硕果仅存1800人,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究竟是生源质量堪忧,还是培养环节出了纰漏?一味地甩锅学生,显然难以服众。倒不如好好反思反思,教学资源配备是否跟得上?师资力量是否足够给力?学术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唯有找准问题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啊!

更让人不解的是,校方竟把省级科学奖作为毕业门槛,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且不说评奖标准有多严苛,单是参评资格就难如登天。一个普通博士生,哪有那么多科研资源和人脉?跟那些科研大牛们比,那真是班门弄斧、自取其辱啊!与其搞这些弯弯绕,不如踏踏实实提高培养质量,多给学生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这才是正道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底,这起事件折射出的,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诸多顽疾。

一味追求"高大上",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那一套,结果教学质量却每况愈下,学生权益频频受损,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还有那些五花八门的"硬指标",动辄就把学生往死里逼,生怕不够"严"似的,殊不知压力之下,生出的可能是抄袭造假的歪风,而非创新求真的学术精神啊!

究其根本,高校研究生培养,还是要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

学校要端正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为学生营造宽松包容、兼收并蓄的成长环境。学位授予也要遵循科学规律,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设置评价标准,综合考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给每一名学生公平施展的舞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追求"高精尖"成了唯一的指挥棒,当一纸学位沦为衡量学生的标准答案,教育的意义何在?1800名博士生的人生,难道就该这样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功利主义的泥潭中,教育初心早已迷失,育人理想渐行渐远。这场闹剧,带给我们的教训何其深重!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在学术道路多舛、教育理念偏颇的当下,高校如何才能回归教书育人的教育初心,重塑尊重学生、激励创新的教学生态?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