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报业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涛荡漾,史册留痕,大运河如一部穿越千年的史诗,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2014年,它荣登《世界遗产名录》,古老辉煌获世界认可,新篇章由此揭开。十年光阴荏苒,大运河依旧奔流不息,且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生。“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在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多方联办的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于扬州启幕,共襄盛举,续写这条古老河流的崭新篇章。

守护为先,文脉绵延不断。作为世界上绵延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悠久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近年来,从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的碧水蓝天,到河南开封州桥遗址的历史探寻,从苏州古城保护到常州利用工业底蕴打造相关场馆,再到沿线各地的河长制实施和水环境监测,大运河的守护之举取得了显著成效。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美景再次呈现,古老的运河重现生机。这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也彰显了对后代的责任与担当。

古今交融,文化传承不息。大运河并非单一水道,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它连接了沿线八省市的“运河情怀”,串起了中华文明的数千年脉络。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天津杨柳青古镇的精致木版年画、淮安的“大运河百里画廊”、杭州的舞蹈盛宴《遇见大运河》……这些文化的载体与活动,都使得大运河的历史印记与文化精髓得以重现与承传。借助当代科技,如数字化云平台、场景再现、交互式体验等,大运河的传奇在探索中承传,在交流中共鸣。这既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也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流兴旺,福泽沿线万民。大运河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经济的动脉和民生的福祉。从济宁龙拱港的自动化集装箱港口,到南通的濠河景区,从湖州南浔古镇的水上旅游业态,再到沿线各地的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大运河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如今,大运河沿线各地通过综合保护工程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当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这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展望未来,续写辉煌华章。站在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回望历史深处,大运河自古便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公元1292年,马可·波罗自东方游历归来,将他在运河城市的所见所闻带回了欧洲,引发了西方对神秘东方的热烈向往。同时期,阿拉伯商人在河畔留下的文化遗迹,也见证了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厚联系。自古以来,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这条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河流,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书写新的国际交流篇章,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运河,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河流,正是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之一。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共同守护好这一宝贵遗产,让其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李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