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学术力量走出“象牙塔”,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村不仅是学者们笔下的‘江村’,更是承载着无数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乡村。”华东理工大学江村社会工作站揭牌仪式上,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徐选国感慨。据悉,工作站将派驻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开展长期、深入的社会服务,让学术力量走出“象牙塔”,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华东理工大学江村社会工作站揭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东理工大学江村社会工作站揭牌

江村是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下的一个村,原名开弦弓村,“江村”这个名字是学者费孝通于1936年考察村落撰写著作时所起的。为什么叫江村?费孝通曾回忆:“之所以叫江村,是因为被调研的是吴江的一个村子,也是江苏的一个村子,我自己的另外一个名字(费彝江)中也有一个‘江’字,这样就叫‘江村’了。”通过“江村”来“认识中国,改造中国”,通过“江村经济”来求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因为费孝通和他的研究,“江村”名震天下。

在开弦弓村文化礼堂举行的华东理工大学江村社会工作站揭牌仪式暨“从江村经济江村社工:江村发展与治理现代化”学习交流会上,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凤芝表示,这是党、政、社、校联动的一次创新,希望华理师生继续深入扎根江村土壤,助推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江村文化园顾问姚富坤从开弦弓村的历史溯源、费孝通与江村结缘的故事开始讲起,对江村工业化与农民生活、乡村人口变迁、家庭、婚姻与经济转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享。

早年师从费孝通先生的原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惠海鸣从费老的学术思想出发谈到,真正的社会调查研究应该深入农村,了解当地人的真实情况,同时要注重实地调查与理论建构相结合。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肖瑛从费老思想形成的重要人物王同惠、费达生两位先生切入,分享对费孝通从实求知、将心比心、志在富民、文化自觉等思想的启示。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表示,研究一个村庄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制度和结构,社工站在江村治理中要从“被凝视的江村”向“与村里各主体共同推动可改变的江村”转变,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结合。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编审刘军从社会工作知识生产的角度提出,高质量的数据积累是知识生产的关键,图书和学术论文是高质量数据的重要来源,期待与会人员通过扎实的实践,在社会学“圣地”开弦弓村,不断书写新的知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