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 马若虎

村中有鸡鸣,池塘见鸭鹅,是很多人心中的农村图景。但部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鸡鸭鹅却没了。有村民不解:听不见鸡鸭叫的农村,还是农村吗?

近期,《半月谈》报道了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走偏现象,引发关注。

例如,有的农村主干路两侧反复割草、干净整洁,但村内的背街小巷脏乱差;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可回收物利用率较低,却要求按大城市标准,向村民强行推行垃圾分类;有的地方甚至对村民蹲地用餐、窗台摆放杂物等进行罚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改善村容村貌的好事没办好,却成了农民的糟心事。

问题出在哪儿?根子在于个别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搞“闭门造车”,想当然地作决策,生搬硬套所谓“标准”,不考虑村情民情实际,也无视农民意愿和生产生活习惯。

作风之“病”得治,决不能容许形式主义损害群众利益。对相关责任人,要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应加强监管,及时刹住不当举措,从严纠治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有更多的干部走出办公室,来到田间地头村口,听民声、知民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