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全球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不断涌现。在中国,药物研发领域也在快速发展,但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尚未深入研究的领域。中国的医药研发要从跟随者转变为并跑乃至领跑者,“中国新”靶点的发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药融咨询《2023年中国I类新药靶点白皮书》部分内容,旨在揭示2023年“中国新”靶点的前沿动态,通过数据分析与特征归纳,为医药研究者、投资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什么是“中国新”靶点?

一、什么是“中国新”靶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新”= 全球-中国

中国新:在中国,国内企业研究较少或未取得研究进展的靶点

全球靶点:全球范围内,已有药物处于IND及以上研发阶段的靶点

中国靶点:在中国,国内企业研究较多已取得研究进展的靶点

“中国新”靶点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药物处于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及以上研发阶段,但在中国国内尚未有药物进入IND及以上阶段的靶点。这些靶点在全球药物研发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药性验证,但在中国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开发。

二、2023年“中国新”靶点TOP30

二、2023年“中国新”靶点TOP30

通过药融云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全球靶点中处于IND至NDA阶段的药品数量,去除已在中国有相应进展的靶点,我们筛选出了2023年“中国新”靶点的TOP30榜单。这一排名不仅反映了全球医药研发的前沿趋势,更指明了中国医药创新的未来方向和潜力所在。

“中国新”靶点TOP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新”靶点TOP30

2023年“中国新”靶点TOP30:NLRP3、CB2、DMD、SCN9A、NOX、GABABR、AMPAR、PSA、OXTR、HA、ICAM1、Amylin receptor、TLR2、RORγ、mGluR2、HLA class I antigen、ICOS、PLK1、PDE10、IL-8、MAGE、IL-13、GRN、GDNF、GDF15、CCKBR、SIRT1、SCNN1、Mite allergen、DNA-PK。

三、2023年“中国新”TOP30靶点特点

三、2023年“中国新”TOP30靶点特点

1. 治疗领域分布

在2023年“中国新”TOP30靶点的药品中,抗肿瘤领域占比最大,达到30%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达1929万人,癌症死亡人数为996万人。中国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分别高达457万例和300万例。抗肿瘤药物研发在中国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研发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神经系统领域,占比24.8%,反映了神经性疾病在中国的高发病率和迫切的治疗需求。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慢性疼痛、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

然后是消化系统和代谢领域,占比9%,显示了中国在代谢性疾病治疗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据统计胃肠病和肝病引起的疾病负担占所有疾病的十分之一,在中国胃癌和肝癌分别是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死因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代谢疾病是指在体内生物化学过程发生障碍时,某些代谢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嘌呤、钙铜等堆积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症状轻重不一,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及血、尿等生物化学检查。

2. 研发阶段分布

在2023年“中国新”TOP30靶点的药品中,绝大多数药品在国外仍然处于临床早中期,包括临床、临床I期和临床II期,共计占比87%。

其中,处于临床II阶段的药品占比最大,为47%。这表明这些靶点的药品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深入的临床验证和效果评估,同时也为中国药物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2023年“中国新”靶点分析

三、2023年“中国新”靶点分析

· NLRP3: 炎症领域的明星靶点

炎症小体是一种较大的多聚体蛋白复合物,主要存在于先天免疫细胞中(如巨噬细胞)能够感知外源性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或内源性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继而启动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以及诱导细胞焦亡。炎症小体有不同的亚型,包括NLRP1、NLRP3、NLRP6、NLRC4、NLRP12、AIM2等,其中NLRP3炎症小体的研究最为深入。

NLRP3炎症小体能够被各种异常代谢产物,包括高血糖、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结晶等激活,所以NLRP3炎症小体在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痛风、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NLRP3自身的异常也会导致自身炎症性疾病。因此,NLRP3也自然而然成为药物开发最具吸引力的靶点之一。

NLRP3抑制剂:目前临床治疗NLRP3炎性小体相关疾病的策略是靶向下游产物IL-1β,但这对同时产生的IL-18以及细胞焦亡没有影响。随着对其激活机制的深入探讨,作用于NLRP3或其他组分蛋白或相关信号通路的药物开发成为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的研究热点,尤其是直接靶向NLRP3分子的药物因更具特异性和有效性而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在研项目有:Selnoflast、DFV-890、VTX3232及VTX-2735、Dapansultrie、VENT-01等。

· CB2(大麻素受体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发现人体和一些动物体内存在一类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该系统参与调控体内的多种生理过程,其中包含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和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目前,人体中已知的大麻素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主要包含大麻素受体亚型I(cannabinoid receptor type 1, CB1)和大麻素受体亚型II(cannabinoid receptor type 2, CB2)。

CB2主要分布于外周免疫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直接接激活 CB1 受体的化合物治疗开发的一个主要限制是不必要的精神病理学作用,这些CB1介导的精神病理学作用严重限制了CB1激动剂的开发。与之相反,CB2受体的激活似乎不会产生这些精神病理学效应。

CB2适应症广泛,涉及各类疼痛、炎症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自免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和哮喘等[4]。但目前针对CB2的激动剂选择性差,通常会非特异性激活CB1而引起CNS副作用。迄今为止并没有靶向CB2受体的相关药物成功上市。

百奥动物自主开发B-hCB1 mice、B-hCB2 mice人源化小鼠,助力I型大麻素受体CB1和II型大麻素受体CB2靶点的临床前药物研发。

结语:

结语:

“中国新”靶点的发现和研究,为中国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通过关注这些在全球已经获得一定成药性验证但在中国尚未深入研究的靶点,我们可以借鉴全球药物研发的经验和技术,加速中国药物研发的进程。同时,这也要求中国药物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全球药物研发的进步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