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27日讯6月27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防汛备汛新闻发布会,邀请滨州市城乡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栋,滨州市城乡水务局运行管理科负责人贺凡,滨州市城乡水务发展服务中心城市水务科负责人付云峰,介绍2024年滨州市防汛备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栋介绍,近年来,滨州市城乡水务局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建成市城区数字化防汛监管平台,城市防汛前瞻性、精准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经验做法分别入选工信部、水利部、省委改革办、省住建厅和省水利厅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查、诊、建”三步走,构建排水管网“一张图”。开展管网普查。组织专业技术团队,耗时1年多,对市城区945公里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底数和运行情况,形成市城区排水设施资产台账。进行系统诊断。建成管网病害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对排水设施GIS数据分析,找出管网中存在的混接点、逆坡、断头、孤立点、管线错位等问题,并以三维图方式直观展示定位,为管网系统治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建立一张图。结合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将所有基础数据、运行数据标注上图,实现排水管网数据动态更新,建成排水管网实时运行图。

坚持“点、线、面”齐提升,构建在线监测“一张网”。在“点”上提升。新建改建年久失修、排水能力严重下降的6座拦河橡胶坝、节制闸,配套建设信息化系统,提升闸坝智能化运行水平。在“线”上提升。对排涝河道两岸排水口汇水情况溯源排查,对42座排水闸门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远程控制,闸门启闭时间由过去1小时缩短至2-3分钟,大幅提升排水效率。在“面”上提升。在市城区易涝低洼路段、排涝河道、地下空间等重点部位新建200余处感知设备和监控终端,安装智能化井盖100个,将雨量、水位、积水深度等数据和视频监控信息接入平台,整合接入大数据、城管、公安等视频监控,形成跨部门、跨业务信息感知网络,实现汛情实时掌握。

坚持“虚、实、用”相结合,构建数字孪生“一套模型”。构建虚拟场景。利用无人机、无人船航测,建立厘米级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倾斜摄影等技术,叠加监测感知网络数据,建立城区地理空间模型和虚拟数字孪生场景。整合实时数据。整合17万条管道、15万个节点、75个排水口、6304个汇水区数据,划分40万个计算单元,建成洪涝专业模型。做实“四预”应用。定制省气象台网格化精准降雨预报信息,模型根据降雨预报对洪涝过程进行前瞻性预演,智能生成预警信息和调度预案,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闭环应用,准确率达到85%以上。去年,提前2天推演城区6月28日强降雨过程,根据模型提示,提前在积水点布设设备和队伍,城区河道精准提闸排水,成功应对暴雨过程,城市防汛实现了由“拼脑力”被动应对向“拼算力”主动防御的深刻转变。

坚持“人、机、制”共发力,构建自动巡航“一个平台”。搭建无人机巡航平台。利用“5G+AI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建立无人机巡航平台,对城区内涝、河道行洪、灾害损失等情况进行全覆盖巡查,自动生成报告,推送有关负责人。组织人员开展巡查。根据无人机推送点位信息,防汛责任人及时到现场进行复核,解决了常规巡查模式单一、工作量大、问题发现不及时等弊端,提升了防汛精准性。建立问题整改闭环机制。城防办以督办单、提醒函、整改告知书等形式,将无人机巡查信息和现场核实问题实时转办有关单位,督促抓好整改,形成问题发现、转办、整改、跟踪问效闭环管理机制。

闪电新闻记者 陈帅 滨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