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三大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励,对于高校而言,国家“三大奖”更是荣誉的殿堂,是学术水平的标志。它象征着高校在科研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强大实力,代表着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因此,众多高校都将国家“三大奖”视为殊荣,将其视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积极投入科研资源,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努力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项成果入围两项成果获奖

在2023年度的国家“三大奖”获奖名单中,山东农业大学表现非常抢眼,作为非双一流院校,它不仅榜上有名,而且作为牵头单位斩获了两项奖励,获奖数量在非双一流院校中遥遥领先。

两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对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985高校来说,简直不得一提,但对于山东农业大学这样的地方非双一流院校来说,能有一项成果获奖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山东农业大学在本年度的国家“三大奖”评选中,可以用历史突破来形容,不仅获奖数量遥遥领先,而且入围奖项的终评通过率也是非常高的。

在之前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三大奖”初评名单中,除了山东农业大学以外,还有一所非双一流院校有两个项目入围,那就是广东工业大学,但是在最终获奖名单中,广东工业大学只有1个项目获奖,对比之下,山东农业大学两项成果入围两项成果获奖,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完成人一非院士二没有行政职务

山东农业大学的两个获奖成果分别是《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花生抗旱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由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杨越超领衔完成,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花生抗旱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由山东农业大学万勇善教授团队主持完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杨越超教授是山东郯城人,出生于1974年3月,其长期在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万勇善教授系山东临沭人,出生于1960年8月,他是我国知名的花生专家,长期担任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在相关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曾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很多高校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要么是院士,要么是校长、副校长,而为山东农业大学捧回国家科技奖的这两位学者,一非院士,二没有行政职务,他们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学术信仰和科研精神,并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他们捧回的国家科技奖,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实力的彰显。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精神,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完成1项国家级一等奖,冲击双一流要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农业大学除了作为牵头单位荣获了两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外,还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荣获了1项一等奖。由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领衔、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李壮教授参与完成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去年年底山东农业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校方透露:山东省决定优先支持、重点支持我校冲击“双一流”,在省属高校中唯一选择支持我校进入2026年国家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范围。优先且唯一,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山东省对山东农业大学冲击下一轮双一流寄予了非常大的厚望。

此次山东农业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荣获两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参与完成1项国家级一等奖,对于山东农业大学冲击双一流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在未来的双一流评选中必将成为加分项。我们也期待,山东农业大学在下一轮双一流评选中能够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