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唤推行,到酝酿取消,预约制的存废问题背后,是民众出行需求的变化

6月21日,北京市文旅部门发布消息称,为持续提升旅游景区基本服务,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北京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无独有偶,前不久,苏州和上海的文旅部门相继发布消息,除部分重点景区、热门景区和文旅场馆外,其余景区、文旅场馆等都取消了实名预约。杭州也表示就是否取消预约制正在研究。(6月26日南方周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区预约制,是旅游业内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目的是限制客流量,提升游客体验。梳理相关政策,2015年,国家旅游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博物馆、科技馆、旅游景区运用智慧旅游手段建立门票预约制度,后经过几年时间推进,到2022年,5A级国有景区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再到现如今,多个旅游城市宣布取消预约制,未来大概率会看到更多地方跟进。这一切变化和调整实际上都有迹可循。

随着文旅市场步入复苏轨道,景区预约呈现出诸多弊端。其一,部分非热门场馆本可随到随进,却要求游客凭线上预约信息进入,实在多此一举;其二,预约操作很麻烦,特别对部分老年人不友好,体验感不佳;其三,实名制预约暴露个人隐私,甚至有消费陷阱;其四,“黄牛党”代订盛行,恶意哄抬价格。以上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出游热情,影响了出游体验,所以多地景区取消预约,不仅是对游客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管理智慧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出游意愿,激发旅游市场的更大潜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刀切”取消和“一刀切”实施都不可取。景区预约本质上不是一项坏的制度,只是在某些场景中不适用,例如非热门景点、非旅游高峰等,而对于少数热门场馆,出于安全运营、提升游客体验的需要,仍需保留预约制,以便提前预判客流量、并及时作出应对。

正如京沪率先取消预约制的同时,也留下了例外情况。这也提醒其他地区,讨论预约制实行与否的“度”究竟在哪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由更多场馆的实践来给出答案。

为寻求旅游人数和参观体验的平衡,各景区及文旅部门应周全考虑、精细管理。方便游客游览的同时,跟进服务和配套措施要做到位。例如,现在大数据技术先进,可以加强模型分析,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并提前预警,实现有序旅游;对于公益性场馆,可以采用线上预约和线下售票相结合,尽量满足各群体的诉求。

从呼唤推行,到酝酿取消,预约制的存废问题背后,是民众出行需求的变化。不管未来政策如何调整,从整体上提升旅游体验,利民便民,才是一切之根本。(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任思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