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鉴宝节目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不少人都喜欢拿着家传的古董找专家鉴定,以期得到“权威”的肯定。可是经过这么多年,人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收藏界只有行家没有专家,任何人都有认知局限,一味的把“宝”压在专家手上,却造成藏界“专家遍地却无人敢负责任”的乱象。

纵然有不少专家都是学富五车见多识广,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文化结晶,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学完,总有够不到的知识盲点。这不,有位盗墓贼的经历就很“糟心”,明明盗出孤品级国宝,却连专家都不识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的春天,北京某著名拍卖行,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春拍,很多天价拍品都展览出来供众多收藏家欣赏。此时,一位中年男子鬼鬼祟祟的混入其中,怀里还抱着一个包裹,保安见其形迹可疑,连忙拦下询问。

“我想卖一件宝贝,绝对举世罕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中年男子道明目的。

保安不耐烦地说:“每年都有很多人来送所谓的宝贝,大部分都是假货,你在这里乱逛也没用,没有我们公司常驻专家的认可,你根本别想上拍。”

中年男子听罢也不生气,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联系到了这家拍卖行的常驻专家,心说只要这位专家识货,自己带来的宝贝至少能值1亿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崭新”的古籍局部

拍卖行专家上手看了男子带来的宝贝:17卷宋代古籍,只稍微瞄了几眼,便十分不屑的说道:“你知道宋代的古籍有多难见到吗?地下出土的基本全烂掉了,传世的也酥掉了,你这些古籍硬如牛皮纸,这么崭新的状态,做旧都懒得做,还想拍卖,肯定是北京天津那几家作坊造出来的,上周的吧。”

男子听完苦笑一声,也不敢多说,他姓程,心里明白这些古籍的来路不正,既然拍卖行专家不识货,那就另寻其他买家。

程某又带着宝贝,跑遍北京潘家园、琉璃厂、鼓楼、报国寺等各大收藏市场,拜访了好几位圈内有名的书画专家,结果令他大失所望,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件真品,都异口同声的表示:“宋代古籍不可能这么新,造假技术太烂了。”

然后,终于碰到一位姓马的收藏家,他眼光独到,觉得此物件虽新,但内容罕见,不似造假之物,便有意买下,按老规矩直接砍价到120万元。程某生怕夜长梦多,便直接交易,能赚一点是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籍局部

没想到的是,钱拿到手上还没捂热,马姓藏家又反悔了,原来他带着古籍找到另一位文博界的资深文物专家,鉴定过后得到的结果还是“存疑,不建议购买”,马姓藏家便催促退货。程某很是无奈,退了一大部分资金,马姓藏家也只退回了13卷古籍,自己扣下4卷等钱到齐了再还给程某。

三次卖货,分别找了不同的专家,却无一识货,都不认可这17卷宋代古籍是真品。程某此时心态已经崩溃:“有没有天理了?这可是孤品级的宝物啊,从古墓里盗出来的,怎么可能是假的,专家都不识货的吗?”

原来,这位程某是位职业盗墓贼,这17卷古籍是他2006年左右,伙同王某、杨某等四人,在浙江省武义县胡处村的龙王山上亲手挖出来的,古墓里伴随出土的还有镇纸、砚台、私印、瓷器等被鉴定成南宋的文物,这些文物很快就卖掉了,为何单单古籍没人能认出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省宋代历史专家郑嘉励

收藏界有句话叫“纸寿千年,宋纸千金。”无论质量多高的纸张,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温度、湿度等存放环境影响,几百年下来能保存完整就不错了,尤其是宋代古籍,能留到今天哪怕烂的稣的都价值千金,更别说墨迹如新硬如现代牛皮纸,按正常人的思维就不可能认为那是真品,除非“穿越”了。

程某盗墓挖出来的17卷南宋古籍,因为太“新”而始终出不了手,心急之下把照片发到各个古玩圈内寻求买家,最终传到了武义县博物馆馆长董三军那里,看完古籍的清晰照片,上面描述了南宋时期武义县大大小小的事情,董三军觉得此事肯定没那么简单,便邀请浙江省宋代历史专家郑嘉励前来一起鉴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嘉励一看照片,便马上认定假不了!因为这是南宋时期一位叫徐谓礼的武义县官员,亲手所写的官场文书,他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在文书中事无巨细的描写了从嘉定十四年(1221)起至淳祐十二年(1252),30多年间的仕宦经历。

如“嘉熙三年四月,少传平章军国事益国公……”等内容中,把当时包括右丞相、左丞相等各个官员的名称都一一列出,而且还把当年发生过的事情都描述出来,有些历史甚至在现在的史料都查不到,造假者不可能有这样的知识!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被一众专家认定为假货的这17卷南宋文书,是从来没出现过的稀世孤品,拥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位程姓卖家,绝对不是个普通收藏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不其然,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取证,警方抓获了以程某、杨某为首的几位盗墓贼,并且前往北京追回马姓藏家扣下的4卷文书,17卷徐谓礼文书幸而全部完好的追回。

程某如实交代了当年在龙王山上盗挖徐谓礼墓的全过程,并且其中有一个细节,解释了为何历经750多年,徐谓礼文书还能拥有如“现代新品”般的绝世品相。

徐谓礼下葬的时间是1254年,他虽然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但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官员,他身无长物,最宝贵的便是记录自己生平经历的17卷文书,他临终前亲自给文书封蜡保护,又套了一层厚厚的宣纸双重保险,再交代家人给自己小小的墓穴修建的牢固一点,保持干燥,最终才让这件国宝级文物完整如新的保存到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方追缴回来的文书

作为史上最完整的南宋"干部档案",从历史价值来说,徐谓礼文书直接推动了现代学界对宋代职官制度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从艺术价值来说,文书的绝世品相在整个文物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武义县为了这件国宝,还特地斥资2亿建造了全新的博物馆,在2019年首次对外展出,获得了极大的轰动。

武义当地的一位业内人士事后感到很后怕,表示幸好没人能认出这件国宝,否则让盗墓贼卖到国外,以后再想收购回来估计要花10个亿!不得不感叹,正是因为专家们的“不识货”,才让国家留住了这件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