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部批准设立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 中国食品名城实现本科教育新突破

日前,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沙澧大地: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作为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市真正实现了本科教育新突破。

拥有40年办学史的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是全国食品领域唯一的职业大学,也是河南省“十四五”期间成功设置的第一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应大势——河南万亿食品产业支撑的重要动力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发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缓慢、高附加值产品少,这是国内食品产业普遍面临的发展短板。短板如何破解?关键是食品科技研发和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

实践中,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的前身——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形成了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对接”产业生产到“助推”产业升级的转变,构建了“产学研转创”融合发展格局,培养了一大批能够服务科技创新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食品技术技能人才。

2022年9月,中原食品实验室在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正式运营。一年多来,中原食品实验室累计突破传统面团发酵的冷冻生胚生产等16项关键技术,发布36项代表性成果,逐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食品产业技术创新的“最强大脑”。

作为中原食品实验室6个研究基地之一,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是全国设置食品类专业门类较全、规模较大的专业院校,也是河南省重点培育打造的具有河南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其专业设置与河南万亿食品产业具有高度契合性和不可替代性。

创新模式——产业升级与多元教学完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城而生,因产而兴。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打破惯性思维,与时代深度融合;打开校园“围墙”,与企业深度接轨;打通产业堵点,与市场深度互动。

如今,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走出一条“产学研转创”的特色办学路子——

“产”是办学跟着产业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学”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研”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转”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产业,成为实际生产力;“创”是服务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

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学院调研指导,对学院“产学研转创”融合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成果转化难,难在成果落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难在短缺熟悉成果转化全流程的技术人才。如今,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这把钥匙,打开了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两把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院打造了省政府首批命名的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领衔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汇聚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级创新人才29名,组建23个科研团队。同时,开工建设的河南食品科创园很快将投入使用,真正构建起成果转化的生态闭环。

学院建成了7个产业孵化生产性实训基地、31个小试生产线、21条中试生产线、10个标准化生产车间,建成了国家级食品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等13个食品研发机构,建成了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食品产业孵化器,建成了豫中南最大的第三方食品检测公司,建成了大树食品等3个成果孵化转化基地。

近5年来,该校为漯河市及周边100多家中小食品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300多项,推进100多个产品项目落地生产销售,直接增加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

 服务发展——为社会贡献更多智力和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字为证: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70%的专业服务于食品产业, 80%的毕业生就业于食品企业,仅在世界肉类巨头双汇集团就业的毕业生就达万余人。

基于“产学研转创”办学模式,学校构建了成果转化引领的“五元五共”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全国最大的食品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形成了服务区域食品产业升级发展、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和“一课三融”(融思政、融行业、融双创)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孵化生产—进入市场”的成果转化项目课程体系,建立了校、企、科、转、孵等多主体参与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并形成了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建立了服务成果转化引领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课、专家评质、企业评人的“五评”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该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9.00%,就业现状满意度80.97%,省内就业比例80.02%,高质量就业比例52.43%,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下一步,学校将按照教育部要求,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明晰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学定位,促进学校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好地服务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通讯员 张晓甫 文广磊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