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备注引用于新华社,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方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沙摄

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刘扬深摄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经设立了19个民族商品门市部,63个民族商品专柜。每个门市部经营有1600多种少数民族特别需要的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李自由摄

贵州农业合作化后,各族农民收入比以前增加。少数民族妇女也有余钱购买她们喜爱的银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田建之摄

安顺县华严乡汪家山的84户苗族农民,解放前都是讨田种的佃农,赤贫如洗。如今,这个村已变成了家家有余粮、有存款,1953年以来,全村还新建了14栋房子,兴办了一所民族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曹正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苗族女社员协助会计石元章算分配粮食的帐目

苗族自治县㧨皮乡,农业合作化以后,乡里建立了和平农业社,社员们在苏麻河上兴修起水利来,在山上开辟了一条长达30华里的新水沟,变旱地为水田,连年获得了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田建之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街设立了许多茶水站,热情地接待着客人

贵阳市郊的苗族人民在农历四月八日来到贵阳市喷水池一带,欢度民族节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王翼南摄

全长155米的贵州最大的桥梁——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内的清水江大桥落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曹正摄

湄潭县1000多户单干农民(占全县2%强),在大辩论中受到了两条道路的教育。其中有80%左右的户已向乡、社干部申请,要求秋后参加农业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武纯展摄

图为运往贵州的新疆羊正在装上飞机准备启运。几年来,新疆羊外运各地共有1万多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南沙摄

龙里县莲花小学的293名儿童,在秋收季节里,为了响应增产节约的号召,开展了课余捡谷活动。从9月23日起至10月21日止,利用了28天的课余时间,捡了2000多斤稻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曹正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都自己洗衣服,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贵阳市三桥小学为了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观点,实行了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针,组织学生把学校周围的荒地开垦成园地,学生们还自己修建了一个鱼池,饲养着各种鱼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言茂仁摄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为了适应省少数民族人民的需要,增加了苗语和布依语二种广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的教员 王翼南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生学习

我国第一所学习苗族文字的学校——黔东南民族语文学校在1957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有来自自治州内各县的110多名苗族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田建之摄

贵州民族学院语文班的194名学员即将毕业。经过八个月的学习,已掌握了民族语文的基本知识。毕业后,将担任民族语文重点试行的推广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王翼南摄

一支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活跃在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苗岭山区,调查苗族人民的语言,准备为苗族人民创制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南沙摄

贵州省文联雕塑工作者稽信群深入荔波县瑶麓乡体验瑶族人民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 失矢摄

贵阳食品厂技师莫海山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终于制成了我国第一架洗蛋机。它每小时能洗五万二千个蛋,工作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16倍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建之摄

贵州省第一个丝织厂——遵义丝织厂厂是1956年9月投入生产,拥有缫丝、织绸和染色三个主要车间和一个动力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