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的证明

很多数竞圈的人,都从姜同学黑板板书当中找到细节,不断质疑她根本没这实力。

但事实上,我就是从板书当中,才看出这事儿确实有很大概率是真的。

可惜咱数学水平很糟糕,给不出完整证明。但网上有的是高手,有人给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星博主的真实身份是,纽约州立大学布鲁克波特学院数学系教授赵如汉,同时还是一名科幻作家。他刚开始用的还是英文证明,后来又专门用latex软件,写了一份中文证证明,微博上有完整的证明过程,到现在还在。

到目前为止,数竞圈的那么多大神,没一个人质疑北星写的证明过程有问题,足见证明的有效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很快就有“聪明人”提出新的质疑思路,例如什么他在国外不了解国情,又或者他只能证明该过程正确,但不能证明这就是姜萍写的。

这种质疑,人家大神当然懒得反驳,因为实在太低端了。我就代劳解释一下吧。

因为上面的证明当中,最关键的并不是证明过程,而是其中的一个结论:

这个证明写的很不规范,只要是读过数学硕士以上学位的都不会这么写。

大部分人,尤其是没当过老师的人,并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他实际上想说的是:

就算是姜同学的辅导老师王老师(恰好是个数学硕士)想姜萍捉刀,提前写好答案,让姜萍摆拍,答案都很难写成这样

因为这事儿,比让一个自学成才的中专生自己写答案更难。

长期受过正规训练的人,有些思路和习惯是根本改不过来的,就是故意模仿野路子写法,都是写不成的。

因为野路子本质上是:不合规,但合理。不合规还有可能模仿成,但不合规的同时还得很合理,这可比合规又合理,难了成千上万倍。

咱偶尔也教数学,高端的没接触过,起码小学奥数初中数学,还是勉强能教一教的。我就见过很多孩子,做题时候那思路之怪,但凡受过一点正规训练,根本就不往那想。

比如从1一直加到100,这是一道经典的小学奥数题。但凡受过一点训练的人,都知道收尾相加,然后求和公式么。

可我就见过一孩子,用的是凑十法。

本来1+10=11,多简单,可他不会。他自创的,1+9=10,2+8=10,就这样全部凑十,后面的数凑百,然后硬数这一共有多少个10,多少个100,最后把剩下的数全加起来。

这办法,给受过训练的人看,第一反应都是,既然都知道凑十了,干嘛不直接凑十一呢,这中间没根本难度啊。给没受过训练的人看,这脑子咋长的,还能这么算啊。

你就说这算法天不天才吧,哪个老师能模仿出来

至于很多数竞圈的人质疑姜同学算法各种问题,连符号都写不对,不可能算出来的。

这就是他们好学生见太多了,忘了怪才是啥样。

我还见过用自创符号算题的呢,比如X2+X2=2X2。意思其实是+=2。你就说对不对吧。

因此回到姜萍的证明过程,你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事儿有多离谱了

一个符号都能写错,计算过程也是混乱不堪的,可居然有大佬从中看出正确过程,并写出来标准证明过程了,并且还言明人家本来思路就对的

这能是摆拍么?就算真打算这么操作,中间有一个环节对不上,都是实锤造假了,谁家摆拍敢这么干

学习成绩质疑

数竞圈对姜同学的第二条的核心质疑,说穿了就是一个中考都只有621,连当地重点高中都考不进去,只能上中专的同学,不太可能两年内自学完成高等数学,并考出全球12名的成绩。

平心而论,这质疑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中考数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比高等数学难,所以前者做不到,后者自然也做不到。

可是有些时候,就是有非常离谱的情况发生,比如说穷

姜同学家,到现在都很穷,父亲还在领低保。他们家说家徒四壁,肯定有点过,但确实不富裕。

这已经有无数赶赴涟水的网红打卡证明过了,根本不存在造假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同学的初中,都不是县中,而是乡镇中学——义兴中学

大家可能不理解什么叫乡镇中学。直说吧,就是其中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这种学校一般实行的也是寄宿制,因为很多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没多少时间管孩子,所以学校直接全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类乡镇中学,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像姜同学这种,能考上中专的,在该校当中,都已经算是很好的学生了。

这种学校,跟一般数竞圈的人上的学校,完全没有可比性。都不用说什么教学内容,单就课堂秩序都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

那些有着一堆头衔,各种名校经历,并且质疑姜同学的人,把他们扔到这种环境中,能不能考过姜同学,都是未知数。

所以质疑别人前,先看看对方手里都有啥牌吧,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姜同学那么聪明,自己买教辅书看,不就得了,又不是买不起。

说这话的人,就根本没经历过穷。穷并不仅仅是资源的匮乏,更是信息的匮乏。那么多教辅书,你怎么能知道哪本就是好的。

就算选对书了,数理化之类的,照着书自己悟还有可能高分。政史地之类的,想要考高分,没名师指点,比数理化还难。因为数理化好歹有正确答案在那摆着,自己猜,多少能猜出其中思路。政史地的正确答案在那摆着,又有多少人能准确说出其中的答题逻辑呢?

在这种情况,指望姜同学靠自悟,就能拼得过交了十多万借读费去读县中的同学,这是得有多看不起钱呢

所以咱就说句大实话,我手里要有的是这牌,还研究什么数学啊,赶紧初中毕业,找个地方打工挣钱才是正经事,还参加阿里举办的数学竞赛,那跟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有啥区别?

因此越了解姜同学的经历,我越是佩服五体投地。因为爽文小说这么写,都得被批评不合理。

还有一些人质疑姜同学,说那三本数学书的事儿,理由都是那三本书跨度太大,而且难度也太大,所以不可能。

这话得看怎么说。如果姜同学,确实考了全球12名,那这么看书不正是人家天才的证明么。人家学习两年就能取得如此成就,看书的时候跳一跳,又有啥不合理的。

至于月考成绩不理想,这更容易解释了。咱以前就是干这的,非常清楚其中的门道。

如果她真的是两年都在认真学习高等数学,那教科书上不是很重点内容,就完全不看了么。毕竟考场上随便瞎答几下算了,反正又不重要,学习还浪费时间。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学会高等数学,跟能做对普通考试题之间的关系,并没那么大

因为考试大纲限制,不许超纲,所以很多题就是故意玩弄很多技巧。

就这么说吧,把大学生拉出来,现场做小学奥数题,谁敢保证他们肯定能全做对?那是不是就敢说现在大学生水平不行,连小学数学题都做不对呢?

阿里炒作疑云

这事儿现在闹这么大,背后肯定有推手不断地推。因为整个过程太离谱了。

但是不是阿里,可就不好说了。

因为6月13日才出消息,说姜同学获得12名。这才刚刚10天,整个事情就已经经历了,阿里达摩院发视频,央视采访,大规模网红打卡,网上大规模质疑,甚至还有某些群体讨论性别问题。

最神奇的是,故事的主角姜同学,面对大规模质疑时,居然消失了。不仅她消失了,连央视、达摩院,职中的各种人,也都消失了。

因此网上质疑的人,不少人单方面宣布,这就是阿里的造神运动,现在被戳穿真相,不敢回应了。

这都哪跟哪啊,就算是拍电影,咱也别动不动就反转么,好歹考虑一下故事的合理性么

说达摩院炒作的,背后逻辑说穿了不就是,这事儿霸榜热搜这么多天,能有这么大媒体能量的,也就是阿里集团了。

但这也太看得起阿里达摩院了,如果随随便便就能搞出这么大动静,去年咋就不行呢?

去年阿里数学竞赛,外卖小哥孙金元也被各种报道,甚至拉来了传奇人物张益唐跟他对话,这牌面够大了吧,当时的热度能有现在的百分之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弄那么大阵仗,都没弄出来多大的水花,今年随便摆拍一个中专生,就全网火爆了?要是背后的操盘手有这么牛逼的操作,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价,年薪几百万都算是少的。

顺便提一句,孙金元就是花了两周下班休息的时间学了一下latex,然后提交了答案,让某个南开数学系的在读硕士都惊艳了,说:

这是一篇从头到尾排版精美、表述严谨、行文规范的解答。从前言到参考文献,每个字都体现了孙同学的用心。我认为这篇回答的水平已经吊打相当多的数学专业本科生了。

然后就有人打补丁,说阿里本来没打算搞这么大,后来闹过了,无法收场了,所以就躲着了

说这话的人,也不认真想想,阿里这么干有啥好处。

阿里数学竞赛,虽然在圈内讨论热度不高,毕竟不是奥赛那种正规比赛。但每年出的题可并不简单,往年决赛得奖选手,也大部分都有奥赛经历。

像去年金奖得主之一,瞿霄宇,也是17岁,但就没啥人质疑,原因就是国际奥数竞赛金牌得主,保送进北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能看出来,那么难数学题,能做出来的人,基本上也都是奥赛圈子里的人。包括声称有99.99%信心确信姜同学造假的奥数老师,本身也参加过两次阿里数学竞赛,得了优秀奖。

然后今年阿里就造假一个中专生,吊打一水数竞圈的人

这策划咋想的,脑子秀逗了?

这么操作固然火遍全网,但如此得罪数竞圈的人,以后阿里数学竞赛,是不打算让这些数竞圈的人参加了?那阿里竞赛以后就更没热度了

现在就已经有传闻,某班已经下令,以后不许参加阿里数学竞赛了。数竞圈的一些人,也已经准备把矛头对准阿里了,目前就单等做实了姜同学造假,然后就该大规模发难了。

所以阿里的人,这会儿巴不得赶紧姜同学是真的,否则以后还不知道该咋收场呢。

因此哪来的动力去造假,还使劲推?

王老师的苦恼与幸福

最后一种常见的质疑,就是王老师才是整个事件的最大幕后黑手,其实姜同学的试卷是他代笔的,目的就是炒作一把。

这又是一个先射箭再画靶纸的推论。

首先,王老师有哪个能力

他自己都考了好几次了,也都是一百多名,这次突然就有实力考到第12名了。

如果一年之内能进步如此神速,按照目前情况来推算,就应该是姜同学才是那个真正的名师,其实是她教会了王老师才对。

另外,王老师真有这实力了,干嘛不自己去考,非要顶着姜同学的名。然后就有人说,其实王老师准备了两份答案,因为吃不准,所以一份用自己的名字,另一份用姜同学的名字。

说这话的人,但凡找出那份考题,自己看一遍,就知道以上猜测根本不可能成立。因为那份考题,就前两道是选择题,剩下的都是问答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不能两份答案,就前面的选择题不一样,后面大题都一样,俩人还是师生关系。这当阿里判卷的人是傻子吧?

然后就有人打补丁,说王老师其实弄了一个团队

这又是补丁上面打补丁。

因为王老师弄个作弊团队打算干什么

阿里竞赛本身在数竞圈,就属于偶尔玩票性质的比赛。要不是这次闹得太火爆,我都不知道,原来韦神就是首届阿里数学竞赛金奖得主,那会儿才19年,而韦神爆红还得到21年。

就这么个比赛,王老师组织团队作弊,还为了捧红一个中专生,这是图啥,就图搞个大新闻?

网上还流传出王老师找人作弊的聊天截图,看着煞有介事

但聊天截图多好伪造啊,既然都打算爆料了,那为啥没有真人出来接受采访呢?这不得一下火爆全网。

至于说王老师干这事儿,其实是打算读博,因为正经路子走不通,所以打算走斜路。

咱先不说这猜测有多离谱,先问问以前有通过赢了阿里数学竞赛成功读博的先例么?

这事儿完全不靠谱,王老师还非常努力的做,为了达到效果,甚至不惜找团队造假,还是造这种非常容易被识破的假。王老师是真打算通过这读博,还是打算从此就被数学圈彻底开除呢?

我觉得这以上每个猜测的合理程度,都远不如他真的发现了姜同学的合理程度高

倒是对王老师的采访中 ,有一句话我觉得含义特深,值得解释一下,就是王老师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话出自韩愈的《师说》,属于高一必背文言文,完整版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字面意思就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掌握知识有先有后,学术修业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单挑出这句话解释,是因为我实在无法想象王老师说这话时候的心情。

因为你仔细想,一个学了十多年数学,也参加过几次阿里数学竞赛的老师,眼看着自己教了两年的孩子,就能“贤于师”了。

这种感受,怎么着也有对自己感到的悲凉,也有学生突然被人看见的欣喜吧。

再想想,那可是中专,那里面的学生大多什么素质。

可这里面居然能被自己挖出一块宝,多少也算改变了姜同学命运了。我想他晚年回忆起来,多少也有些当老师的成就感吧。

他可真是一名幸运且幸福的老师啊

总结

其实也没啥好总结的,基本上该说的都已经说了。

只是有一件事情,还必须解释一下。

就是既是姜同学最后证明了,她确实没有作弊,就是靠自己的能力考出的全球12名,这也不代表着,她真的就像当年拉马努金一样天才。

她确实很强,但是不是强到足以让名校特招,这并不一定。因为阿里数学竞赛的初赛,本质上只是为了筛选人进入决赛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话又说回来,她这次已经被世界看见了,相信以后得路终归会好走很多了吧。

现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为啥我就相信这事儿是真的?

其实就一句话:

因为这事儿真的太荒诞了,荒诞到它只有在现实中,才可能真的会发生

最后祝愿,姜萍同学,将来能走的更远吧。

将来学不学数学,其实无所谓,自己过得开心就好。

也得很感谢阿里数学竞赛。

因为就这么一个无门槛的数学竞赛,才让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几个机会去离自己的数学梦想更近一点,也能让他们的努力,被世人看见。

这或许才是钻研数学的应有的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