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近期,上海博物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批来自埃及的文物已经运达,为即将在7月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做准备。中国和埃及同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两国山海相隔,但在文化方面却有许多共同话题。

788件古埃及文物运抵上海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自今年5月“官宣”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将向观众全面展示古埃及文明面貌及其最新考古发现,促进中埃文明交流互鉴。“这是近20年来埃及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最大规模出境展之一。”埃及旅游和文物部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伊斯梅尔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7日,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进入布展阶段。图为现场媒体见证“绿脸棺”——彩绘人形棺开箱过程。(图片来自中新社)

由于展品数量及体积惊人,本次展览中所有来自埃及的文物,首次以包机的方式沿开罗—上海特批航线运抵中国。6月16日凌晨,搭载着这批文物展品的包机顺利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海关开启便利化通关措施,保障展品秒放通关,当天晚上便运抵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此次参展文物中包括埃赫那吞、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王后的雕像以及巨型石碑,这些都是在埃及境外举办的埃及主题展中难得一见的重磅文物。其中超过1吨的雕像、石碑就有十件,最重的一件重达3吨,最高的一件高达2.4米。由于人力没有办法搬运,中大件组的文物都是直接在展厅完成拆卸、点交、装运。

展厅现场,在多名工作人员的看护下,高2.1米的埃赫纳吞巨像和长1.89米的彩绘人形棺率先开箱。据馆方介绍,这件彩绘人形棺是近年出土于萨卡拉猫神庙遗址区的“绿脸”棺。萨卡拉地下墓穴出土的近千个人形棺,为棺椁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材料,很可能打破原来的分类体系。

避难?托孤?传言并非真相

由于话题度巨大,“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也在网络上引发了各种猜测和谣言。有部分营销号将此次展览文物运抵上海的消息与当前国际局势结合,称“埃及将788件国宝移至中国展览,或为应对巴以局势紧张,保护文化瑰宝免受战争威胁”,更有营销号称战争一触即发,埃及此举是在为文物“托孤”。

事实果真如此么?上海博物馆澄清道,此次展览是其“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的第四展。此前,该系列展览已与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机构合作,并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业内人士表示,博物馆特展的筹备周期通常以年计,此次古埃及文明展早在两年多前就已开始筹备,由此可见,“托孤”这一说法不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工作人员拆开侧板。(图片来自中新社)

此外,一些营销号还散布谣言称“叙利亚政府将其国内9大博物馆中的近200件精华藏品运到中国进行循环展出”,并声称埃及也将采取类似做法。然而,事实是,这次古埃及文明展览全球仅在上海博物馆一站,并不会进行巡回展览。营销号将正常的文物运输描述为“大规模转移”,意图误导公众认为埃及因局势恶化而将国宝转移到中国以确保安全。

事实是,据前往埃及参与此次展览文物点交的工作人员介绍,萨卡拉考古遗址上的埃及考古工作者和国际联合考古工作队伍都在正常工作,仅因近期埃及高温暂停室外作业。上海博物馆此前也透露,未来将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人员交流等方面进一步与埃及展开合作。

同为文明古国,中埃有许多共同话题

埃及和中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拥有很多相似的文化特点。“埃及有尼罗河文化,中国有黄河文化;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埃及汉学家、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大海(Hassan Ragab)举例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在当时,农业的兴起导致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转变为农业社会,形成了村落和定居生活。同时,人们逐渐发展了文字、陶瓷和农具等工艺技术,这些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埃及文明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尼罗河流域。埃及的河流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种高度集权的社会制度。埃及人通过灌溉农业取得了良好的作物收成,也发展了纸张、石雕和金属加工等先进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图坦卡蒙之父,国王埃赫纳吞巨像(高210厘米)。(图片来自中新社)

此外,中埃两国也都对彼此的古老文明和文化遗产充满敬仰。随着中埃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两国在考古领域也展开多项合作。

在2018年展开的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中,考古人员发现古埃及壁画上表现的射箭,包括象形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与中国的甲骨文、金文记载的射礼内容非常相似,而且遗物和文献也相似。中方考古队员王鹏表示,两国当时不可能发生直接交流,并且在古埃及的这种现象比中国要早一些。

据此,他初步推断中埃早期可能是通过欧亚草原这种中介的作用产生了联系,这不仅对国内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或研究中原文化交流有启发,“甚至说明双方是完全可以直接对比的”。“不仅通过联合考古拓宽埃及学的研究,反过来通过在埃及的这些研究成果,解决我们之前在国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真正实现了互鉴。”王鹏表示。(完)

综合中新社、文汇报、“东方网”微信公众号、新华网等

编辑:周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