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不久前,外交部原发言人汪文斌在社交平台转发宣传片《武韵峨眉》,向世界推荐“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再早一些,巧妙融合咏春拳与香云纱“双非遗”的《咏春》惊艳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

“热血、刚劲,姐姐们真飒!”

“英姿飒爽,出拳行云流水。”

让年轻网友折服的远不止中国功夫。

“最近俩月已经有3个朋友跑去福建簪花了。”

“我迷上了掐丝珐琅。”

“陶瓷开窑一看一个不吱声。”

近两年,看英歌舞、体验簪花围,戴银饰、穿蜡染服装……诸多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产品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非遗俨然成了年轻人的时尚符号。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爱上非遗了?短视频平台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短视频+直播,

让小众、稀缺非遗技艺“被看见”

刺绣、印染、皮影、舞龙、醒狮、打铁花……这些人们普遍觉得“冷门”的内容,竟也能轻松获得数以万计的点赞和评论,原来它们正在短视频平台上蓬勃生长着。

实际上,这与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不谋而合,《规划》明确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其中就包括利用新媒体等方式广泛传播。

有着巨大用户规模和成熟基础设施的快手,积极培育助力非遗传承、发展的土壤,成为连接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6月8日,第1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快手发布《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大批小众的、稀缺的、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得以被更多人看到。

一是放大非遗影响力。《报告》显示,在快手上,用户们最欢迎的TOP5非遗项目分别是:二人转、唢呐、秦腔、刺绣、京剧。与此同时,传统画像、民族舞和器皿首饰制作三个领域的兴趣用户增长最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95后苗族女孩潘雪@银匠雪儿·山呷呷 用苗族锻造技艺,将1000克银子纯手工打造成“非遗版星空”,致敬航天英雄王亚平,帮她的女儿“摘星”。

95后“面人郎”第三代传人@郎佳子彧 将面人技艺与时代热点结合,宫崎骏动画、封神电影、葛优躺表情包、旅行青蛙等年轻人喜爱的热门IP,都被他用面团呈现得活灵活现,面塑这门古老技艺有了全新题材。

不仅如此,快手非遗创作者还得到了央媒的关注和肯定。去山上找木头做秋千,动手做滑板车、摇摇椅……一条新华社与毛凤翔@山里的木匠 联合创作的童年主题短视频,点赞量达17.5万。网友感慨“他的作品让很多人重返小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郎佳子彧(中)、@银匠雪儿·山呷呷(左)、@山里的木匠(右)的快手账号

在快手上,网友看到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将“希望更多非遗技艺能够被看见”写在了评论区。

得益于短视频、直播的广泛传播,非遗影响力在快手被数倍放大。今年春节期间,“福建游神”相关作品播放量达21.9亿次,“潮汕英歌舞”相关作品播放量达4.8亿次,给线下文旅产业带来了部分潜在消费用户。

《报告》显示,2023年快手非遗相关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40%,聚集超1100万位粉丝量过万的非遗创作者,累计观看量超370亿次

二是非遗内容供给丰富。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

截至2023年1月,快手上的短视频及直播已经覆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5项,覆盖率已达98.6%,包含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品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截至2023年12月,快手上传统戏剧类项目覆盖率已达97.4%,传统曲艺类项目覆盖率也达到了93.1%

不仅如此,更小众、冷门的非遗内容也能被看见。

独竹漂,俗称划竹竿,发源于赤水河流域,是一项脚踩楠竹、漂行水上的传统黔北民间技艺,非遗传承人杨柳@杨柳 7岁学艺,落水千次练就“水上漂”,已在快手累计发布超220个短视频,吸引粉丝128万、获赞近1400万。

泥塑技艺“泥咕咕”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的朱付军@泥巴哥【腾哥】将泥咕咕搬进了直播间,凭借造型古朴、夸张别致的作品吸引超600万粉丝,在成就自己的同时,还带动了乡亲们和传统手艺人一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柳(左)、@泥巴哥【腾哥】(右)的快手账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非遗内容的带动下,快手非遗深度兴趣用户超过了9500万

三是创作者生命力凸显。在快手平台,超过七成非遗创作者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朱付军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农民、毛凤翔是生在贵州遵义山区的90后小伙。他们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地域和传统的展示方式,释放出属于小城的创作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鼓声如雷,梅花桩上,一头头“雄狮”腾空而起。7岁那年,生于河北沧州的高乔迁@舞狮妹 被来村演出的“北狮”的粗犷威武惊艳,暗自下决心学习舞狮。如今,28岁的她已加入河北沧县传习所舞狮团多年,并成为狮团唯一一位女舞狮演员,敢于打破世俗偏见让她在快手找到了新的展示平台。2018年至今,高乔迁已在快手累计更新近600条短视频,仅2023年就涨粉67万,累计获赞近600万,将“北狮”风采让更多人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狮妹的快手账号

202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在快手平台,利用短视频、直播,非遗传播方式和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这也正是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促进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非遗创作者在快手实现创收涨粉双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然而,面对“传承难、变现难”的双重困境,非遗人的发展道路并不容易。

可喜的是,快手正在改变这一处境。

一方面,视频和直播帮助非遗创作者传播非遗文化,个人价值得到放大,粉丝量猛增。

郎佳子彧将传统手艺融入新生代的个性表达得到了网友的点赞。一条2023年1月发布的关于兔儿爷面塑的短视频作品,入选快手“年轻人爱看的非遗视频”TOP3,播放量达2687万。有了在短视频平台的经验和影响力,郎佳子彧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参加电视节目、与“国潮”联名、开发文创产品,把非遗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潘雪,以贵州山水为背景,讲述银饰锻造锤炼中的典故。她在短视频中穿插生动的剧情故事,帮助更多网友了解苗族银饰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视频留言区、直播间里,常有网友惊叹于手工银饰的精美,她独特的展示方式也让苗族银饰产品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

自2019年拍摄首个银饰锻造短视频至今,潘雪已在快手上发布了300多个视频,吸引超过78万粉丝和330万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郎子佳彧(左)、@银匠雪儿·山呷呷(右)在工作中。

不仅如此,快手让一批非遗创作者迎来了粉丝量跃升。2023年,豫剧演员@戏曲郭超超,吹拉弹唱为老戏曲带来新传播,涨粉45.4万;冰雕技艺非遗创作者@冰块格格,破次元壁让非遗技艺变得新潮,累计涨粉125.7万。

另一方面,快手让非遗创作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

专注于紫砂壶文化的@小敏壶艺,带领老铁们进入紫砂世界,不仅自己成为快手官方百大信任主播和紫砂行业头部电商达人,还签约了500余位紫砂合作艺人。2023年,她在快手的收入增长132%。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辜国强@殊宫古董珠宝—辜国强的工作室一个月销售超300件花丝镶嵌作品,其中不少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潘雪把叮当作响的各式银饰品带进直播间,订单总额近千万元,同时还带动近20位老手艺人致富;朱付军将泥塑卖到全国,传统非遗有了新销路;陈力宝@陈力宝唢呐 凭一首《百鸟朝凤》教学视频创造了近40万销售额,民间乐曲有了新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托快手提供的丰富变现手段,非遗创作者可以通过电商带货、直播打赏、付费课程、商业广告获取收入。

《报告》显示:2023年,快手非遗创作者人均总收入同比增长55%,最高全年收入超过8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收入的快手非遗创作者中,30岁以下年轻创作者占比为27.7%50岁以上创作者占比为34.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助短视频、直播,快手拓展了传统非遗的生存空间和变现方式。老非遗人和年轻传承人都能靠自身技能收获更多尊敬、实现劳有所获,真正让古老非遗体面地“活”在当下。

正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撰文所说,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围绕着传承群体展开,不仅要关注他们的传承现状,更要考虑他们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要在精神上给予更多支持与肯定

普惠数字社区助力古老非遗焕发时代活力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主要目标之一是:“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近年来,通过视频化表达,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亲密接触,激发用户共鸣,唤起了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这背后,离不开平台的助力。其中,快手作为普惠数字社区,自2021年以来,连续4年发布《快手非遗生态报告》,不遗余力地推进非遗传承和发展,助力非遗创新性发展,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

近年来,快手在非遗创作者挖掘和扶持上不断投入资源,通过打造“非遗江湖”大型IP、“走进百年老店”直播、“非遗课堂”等活动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线上,依托广泛、精准的连接,赋能个体发挥所长。今年6月8日—12日,快手非遗“妙”会就分别以“云赏好角儿”“新市井匠人秀”“非遗致富经”“畅赏手艺绝活”“好戏很流行”为主题,邀请青年京剧演员@果小菁、泥塑手艺人@泥巴哥【腾哥】、现代小鲁班@山里的木匠等头部非遗达人,联手多位跨领域达人发起5场特色直播,总观看量达4624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快手推出非遗“妙”会系列直播活动。

在线下,延伸网络热度,让非遗来到公众身边。快手连续两年与乌镇戏剧节合作,2023年还发起“新市井匠人·乌镇里看非遗”活动,将“新市井匠人市集”“新市井好角儿舞台”搬到了乌镇,全景呈现非遗国风盛宴。活动期间,累计话题播放量超9亿次

依托快手的普惠流量分发机制和繁荣的商业生态,快手营造的非遗生态让大批年轻创作者崭露头角,也促使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主动传承非遗。

被网友称为“鲁班转世”的90后小伙毛凤翔,一身好手艺都是曾为老木匠的爷爷教的,因为爷爷年事已高,他决定代替爷爷。头脑灵活、富有创意的他,不仅继承了精湛的手艺,还敢于创新,既能造蜗牛车、螃蟹车、鸭子车等木质玩具,还能造航母、直升机和豪华跑车,他用榫卯结构制作的火箭模型更让人惊叹不已。

生于1994年的辜国强是渝派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在他的视频里,牡丹发簪、鲤鱼耳饰、蝴蝶胸针、荷花发箍,各式花丝镶嵌作品精巧生动,网友们称之为“中式高定”。如果不说,谁能想到花丝镶嵌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直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迎来转机。

不仅如此,在潘雪的带动下,近两年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加入她的团队,目前90后、00后占比一半以上。

《报告》给出了佐证,2023年,快手30岁以下年轻非遗创作者发布的视频内容越来越受欢迎,该群体发布的非遗相关视频播放量占比提升了18%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快手平台为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舞台,也在传统文化和年轻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唤醒了年轻人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特殊情感。

今年6月发布的快手《2023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恰与此呼应。“快手将继续赋予非遗更加体系化的传播能力,以传播促传承,让文化传承融入时代元素,同时通过资源扶持、创作指导等方式,为非遗创作者开辟出更广阔的价值实现空间。”

参考资料:

1.王晨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N].人民日报,2024年6月13日(20).

2.闵鱼.《年轻人的宝藏职业,为什么是它?》[EB/OL].2024-6-14.https://mp.weixin.qq.com/s/EhxiY4qn98wdqqxeQXifCA

3.姜天骄.《国潮风起!走红后如何“走心”?》[EB/OL].2024-6-15.https://mp.weixin.qq.com/s/HTUXiSjqHOzaub2UO5h3QA

来源:“ 传媒茶话会”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